临等,都曾经到北大与学生们交流。[1]
对艺术是发自内心喜欢。有次们几个同学起去王府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看《雷雨》,当时要坐332路公交车到动物园站,再坐103路电车到北京人艺。们从剧院回来时错过最晚班车,于是就三五成群地唱着歌,从王府井路走回校园,到学校时已是凌晨四点。这样精神恐怕只能出现在那个年代。当时北大人就有那样种朝气和热情。
在去北大前夕,父亲曾和有过次长谈。父亲说:“你考上北大,未来人生将会是另外个天地,你将会有更加广阔视野。”果然,到北大,就不断听周围人说北大有多少名师,有多少图书,北大过去出过多少人才。这确实是个学术圣地。
50年代北大,有批出色教授。历史学系大家云集,其他系也是样,比如中文系有著名“三巨头”:吴组缃先生、林庚先生、王瑶先生。三位先生在为人处世、治学方法各方面都各有特点。学生可以同时接触不同治学风格老师,最大限度地吸取不同老师长处。学生在主要受某个教授影响同时,又可以吸收其他教授长处,这是种有利于培养人才健全教学格局与学术生态。
文理交融、兼容并包学术风气也是北大精神传统中重要方面。在北大学术传统中,直有着继承全人类所有文化遗产眼光和气魄。对于多元中国文化,对于新现代文化,对于西方文化,都鼓励学生培养种开阔世界视野。北大精神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追求独立人格,自由思考,奋力开辟新领域,投身国家和民族最为需要事业。
群星灿烂历史学系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近代考古学传入国。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即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居延汉简发现,推动国内许多学者加入近代考古学研究行列。利用考古学重建中国古代史学术体系,这是现代中国考古学开端。
早在1922年,北京大学就在研究所国学门(后改名为文科研究所)成立以马衡先生为主任考古学研究室。1934年后,由胡适兼任考古学研究室主任。1946年,又成立以向达先生为主任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请梁思永、裴文中先生为导师,开始招收研究生。
195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z.府统部署,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北大史学系也随校从城内沙滩迁到西郊燕园,组成新机构,名称由原来史学系改为历史学系。调整后历史学系有原属北大教师,也有清华和燕京大学并入教师。过去北大、清华、燕京三足鼎立,50年代后就融为体。翦伯赞先生担任系主任,他在三校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邓广铭先生就称赞他能够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