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前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19世纪50年代还在棉花出口中发挥主要作用印度棉花商,此时却已被推到贸易边缘位置。尽管他们在美国内战期间积累大量财富,但许多人在战后棉花价格迅速下跌时就破产。此外,运输基础设施改变和连接利物浦电报出现,以及印度棉花期货交易,都挤压通过托运单销售商人投机利润。作为回应,欧洲各大商家将他们业务纵向整合,将种植者和制造商联系起来,就像福尔卡特兄弟公司取得惊人成功样。而印度商人没有能力在欧洲制造商附近建立业务,因此无法复制这举措。因此,印度商人日益受到压力,特别是在海外贸易方面。1861年,他们仍然出口孟买67%棉花,但到1875年,他们份额下降到只有28%,而且直在下降。由于无法在海外棉花贸易中竞争,这些商人中些将把资本投资于印度还在发展中棉纺厂上。7
在世界其他地方,资本注入棉花生产过程也是类似。例如,在埃及,“商人派代理人到村庄购买小份棉花”,要从当地商人那里购买,要直接从耕种者那里购买,这样做打破埃及总督曾经完全垄断地位。这些商人中有许多是在美国内战期间棉花繁荣之后来到埃及希腊人,而且几乎都是家族或同乡网络部分,这种网络不仅延伸到希腊,而且还延伸到里雅斯特、马赛、伦敦和曼彻斯特。8
在安纳托利亚南部丘库洛瓦,情况类似,希腊人和信奉基督教阿拉伯商人担任这角色,他们首先是与亚美尼亚商人取得联系,亚美尼亚商人把他们跨地中海网络与农村耕种者联系起来。然而,到19世纪80年代,外国银行和贸易公司已经介入,开始排挤本地资本家。1906年,德国黎凡特棉花协会(GermanCottonSocietyoftheLevant)开始运作,1909年德意志东方银行(DeutscheOrientBank)在梅尔辛开设分行,年后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开始大量投资灌溉计划。在些罕见情况下,农村资本化甚至更进步,外国投资者开始拥有整个棉花种植园。在墨西哥拉拉古纳,英国投资者经营着巨大棉花种植庄园特拉华利洛农工垦殖公司(CompañíaAgricola,IndustrialyColonizadoradelTlahualilo);在密西西比州,英国棉纺有限公司(BritishSpinnersLtd.)拥有三角洲和松地公司(DeltaandPineLandCompany)及其名下3.7万英亩棉花田。9
即使在长期受大量注入欧洲资本影响北美产棉各州,商人和棉花种植者之间关系也越来越趋向于采用印度和埃及开创帝国主义模式,这种模式使棉花种植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