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监狱管理局在1899年承认,“旅程艰巨性和返回俄国欧洲部分不可能性”不再是可信情况:“随着西伯利亚铁路建设,应该承认,流放制度已经不合时宜。”491900年,许多z.府报告都把流放制度比作农奴制。这个不合时代制度早就失去最初目标,并且正在妨碍国家现代化:
如果流放制度被理解为种刑罚殖民方式,那它本身就包含着阻碍自己成功因素……对个已经拥有独立生活且不必再被视作“个没有屋顶大监狱”地方来说,流放人口持续到来是负担繁重且有害。50
到19世纪末,各界共识是,如果帝国要在乌拉尔山以东释放出它不活跃殖民力量,那西伯利亚必须摆脱供养俄国罪犯这个负担。z.府需要废除流放制度。
西伯利亚流放者境况引起越来越多道义方面愤怒,这种情况支持上述战略考虑。严肃文学期刊上刊载大量契诃夫、弗拉基米尔·科罗连科以及许多知名度略低作家短篇小说,它们记述西伯利亚野蛮状况。511893年契诃夫小说《萨哈林岛》出版,该书沉重打击流放制度形象和国家管理流放制度合法性。随后十年陆续出版系列斥责流放制度无人道自传、民族志和新闻作品,包括彼得·雅库博维奇小说《被逐出者世界》(1896年)和弗拉斯·多罗舍维奇小说《萨哈林》(1903年)。与此同时,乔治·凯南也在俄国成为著名流放制度猛烈批评者。虽然沙皇审查人员禁止凯南文章和书籍在俄国出版,但它们仍然在俄国期刊上被转载、总结和讨论。52妇女、儿童、行政流放者、政治犯和不幸西伯利亚人命运在篇篇呼吁改革报道中占据支配地位。大多数受过教育俄国人如今把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看作段野蛮历史留下令人尴尬残余,也是俄国落后于其欧洲邻国证据。
也许,对西伯利亚流放制度最有影响力谴责出自1899年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他最后本伟大小说《复活》,无畏地描绘男人、妇女和儿童艰难地前往流放地旅程,以及他们在到达后忍受贫困、潦倒和,bao力。到达西伯利亚三个月后,小说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发现流放制度:
都是些精心发明机构,为是制造严重到极点、在其他环境中不可能这样严重腐化和罪恶,然后把这种严重腐化和罪恶大规模地散布到全民中去。“就好像布置过种任务:要用最好、最有效方法尽可能多腐蚀些人。”聂赫留朵夫观察监狱里和旅站上情形,不禁这样想道。年年都有成千上万人遭到最严重腐蚀,等到他们完全败坏,就把他们放出来,让他们把他们在监狱里学到败坏行径传播到全民中去。53
到20世纪初,这样观点已经成为受教育阶层共识。自由主义者谴责个人权利遭滥用;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