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他们在月起义之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涅尔琴斯克服二十年苦役后,他绘制油画《告别欧洲》。如今,这幅描绘波兰流放者苦难画作挂在曾用作展示俄国帝国力量堡垒里,这真是个历史造就讽刺。5
俄国在起义之后开展大规模报复给西伯利亚流放制度造成严重后果。当局无法应对突然拥入西伯利亚城镇、村庄、矿山、要塞和工厂波兰苦役犯。即使到19世纪60年代,流放者前往西伯利亚行程已经实现半工业化,这些波兰人旅程仍然是痛苦。为更快速、更顺畅、更有序地向东运送罪犯,z.府先是利用航道,后来利用铁路。从1862年开始,火车开始将罪犯从莫斯科和其他中转点经过弗拉基米尔运送到下诺夫哥罗德。有些列车经过改装,用于运送罪犯,这类列车由三等车厢装配成,车厢窗户带有窗台,就像尼古拉·亚罗申科在他1888年油画《生活无处不在》中描绘那样。火车过于拥挤,因此罪犯不仅坐在长凳上,还坐在长凳下面和过道上。密封门和通风不良环境让人们非常受罪。前往下诺夫哥罗德440千米路程走天夜。在别处,流放者运送系统基础设施状态很差:休息站老旧且即将倾颓,个*员报告:“再多修理和改造也不会让它们适于在冬天使用。”在前往秋明途中就有这样个休息站,它天花板甚至塌下来。6
除运送罪犯基础设施存在种种缺陷,西伯利亚当局本身也无力顾及大量新来流放者。托木斯克省省长格尔曼·劳尔赫特于1864年7月写信给他在圣彼得堡上级,表明这里监狱要塞只能容纳400名囚犯,但“这个要塞罪犯人数很少少于600人,平均罪犯人数为700至750人”。套腐败、无能且“需要彻底修整”行政机构混乱地管理着该监狱。7
由于无法容纳这些波兰人,西伯利亚*员按照由来已久方法,匆忙地将他们转移到更往东、更偏远地区。1864年4月,西西伯利亚总督亚历山大·迪古卡耶夫给圣彼得堡写信,称“由于缺乏必要设施”,请求将所有被判处在他负责要塞服苦役政治犯都送往东西伯利亚工业企业工作。但是,在更往东地区,当地当局也在奋力应对大量拥入流放者。东西伯利亚总督米哈伊尔·科尔萨科夫命令将整连步枪兵“和几名可靠且没有波兰背景军官”从阿穆尔河流域转移到涅尔琴斯克。1864年10月,他指示涅尔琴斯克矿区负责人希洛夫把新流放者分散到各个矿山。400人已经在夏天抵达涅尔琴斯克,以后几个月预计还会再来800到1000人,那里当局回应,为他们寻找生产性工作是“不可能”。希洛夫坚持认为:“尽管行政机构尽力,但[监狱建筑]还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成。”新建筑工程只能在春季动工,在此之前,流放者要被安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