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语言写深远情境。选集中最年轻诗人是杨牧,刚刚放弃已让青年人喜爱笔名“叶珊”,走学者路,由研究《诗经》出发,隔着太平洋回头看故乡台湾,写出更为沉稳散文和《海岸七迭》等十本诗集。
尽管长篇小说能更完整更深刻地探讨既定主题,但由于篇幅和人力限制,未能选译长篇小说。们先翻译二十五篇短篇小说,希望主题各异、涵盖面广短篇小说,能从更多角度呈现台湾这个万花筒似时代。初期十年作者,刚刚遭逢家国巨变渡海来台后喘息未定,作品中充满割舍哀痛与乡愁,如林海音《金鲤鱼百榈裙》和《烛》,孟瑶(杨宗珍)《归途)和《归雁),潘人木(潘佛彬)《哀乐小天地》,彭歌《腊台儿)等,藉小人物故事写新旧制度间冲突、对故乡与往事怀念,与毅然接受现实心情,他们那个时代深入骨髓忧患意识与后继者当然不同。稍晚十年,批少年随军来台笔健如剑青年作家,对他们曾捍卫过家国河山有份更为强烈怀念与热情,如朱西宁《破晓时分)和《狼),司马中原《红丝凤)和《山》,段彩华《花雕宴)等,描写大陆乡土故事更有份豪迈、震撼,动人力量。
黄春明《儿子大玩偶》、施叔青《乔布末裔》、林怀民《辞乡)等短篇小说出版于六0年代初期。为小说创作开启另种风格与境界。他们敏锐地观察本省乡里生活在传统与工业化冲突之际所产生急剧变化,塑造出人物常似刚从轮轴飞转机器房里出来。立刻投入传统祭典里,或者回到古城窄巷里,与迂缓岁月擦身而过。这些战后出生青年作家,面冷静客观地批评祖传生活形态,面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土根源眷恋。他们作品另个重要特色是使用些台湾方言,使写景和对话更加生动,增加真实感。
就个文学选集主编而言,小说最费经营,写诗需要天赋才华,散文最贴切心灵,至今仍是台湾创作主流。编选之时,林语堂刚由国外来台定居,梁实秋由《雅舍小品》建立宗师地位,当时是台湾文坛常见人物。选录他们作品不只因为盛名,而是因为他们真正活在们中间。那代文采,从林语堂、梁实秋、琦君,到中生代杨牧、晓风等,到最年轻黑野,文字洗炼精致,内容贴切生活与思想。也许因为是第套有规模英译选集,出版之后,华盛顿大学出版社转来十六篇评论文章,几乎全是肯定赞誉。最令们欣慰是A.R.Crouch书评(ChinaNotes,Summer,1976),其中有段说:“译文是流畅好英文。所选作者都在台湾中华民国,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局限地缺点(limitatiOn),但这些作者并没有受到z.府压力而写作宣传文章,这是他们长处。除两、三首诗以九二国民g,m和越战为题材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