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烧,小火炖,中火稠。到孩子们快放学,这锅肉刚刚收汤,算是好。明义也很满意。浓油赤酱,焦亮糖色,在这本帮菜红烧肉上,才是无可挑剔。那扑鼻香气,在公共厨房里飘出来。
个隔壁福建街坊小孩,不知什
就开设上海理发店、上海菜馆、照相馆和各式商店。洋服店多开在渣华道,样式时髦,并不输旧上海气派。有商人照版煮碗,就有丽池及月园两大夜总会和娱乐场,于是也颇见得几分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夜夜笙歌,令北角得“小上海”之称。可到戴家来时,其实已经胜景不再,上海籍有钱人家陆续迁出,搬往地势较高半山;而福建人在这区逐渐多起来。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菲律宾和印尼先后排华,些福建华侨离开,转到香港生活;另方面新中国成立,十多万名印尼华侨响应呼吁回国,其中部分后来亦迁居香港。
所以明义家所见北角,品流已呈多元,上海味儿其实凋落不少。但他們还是感到亲切,只春秧街上间上海人开“振南制面厂”,他们便尝得出那碱水面筋道。
他们便在这里安顿下来。大家子,挤在间板间房里。两口子本都是吃得苦人,加之毕竟有老乡帮衬,各自都找到维持生计办法,也有奔头。明义在英皇道上间国产成药店做
会计,素娥要管着家里年幼几个孩子,却也在附近制衣厂找到份半日工。渐渐地,他们发现,福建籍街坊们,其实是好相处,并不当他们是外人。而福建人各方宗亲会,又很团结重乡情,大约也是因自己吃苦耐劳惯,更懂得初来者艰辛。熟识,便大小事情上,也长眼为他们张罗。成年孩子,帮忙介绍去国货公司做职员。小孩子们,有福建同乡会关照,也进国语教学福建学校。
两夫妇,都是记人滴水之恩性情,心里感激着。晚上在灯下谈及,彼此说来日方长,待他们慢慢好起来,是要逐报答人家。
大约也是看到家中不易。孩子们都还争气,尤其是七女凤行,后来居上,功课竟很快在学校里争上游。到期末,考试拿年级第名。做父母喜得不行,说,孩子,你读书知道勤力,爸妈要犒赏你。
凤行转转眼睛,笑笑,说,不要犒赏。可想替小弟讨顿阿爸烧红烧肉。
明义与素娥对视下,都有些沉默。这小年来,因为各自都忙着做工,家中是粗食淡饭惯。用大锅炒上顿辣酱,用罐子装好,便可以给孩子们大半个星期下饭菜。家里若有谁生病没胃口,给做上碗烂糊肉丝面,便是格外照料。
明义点点头,对凤行说,好,爸明天休息,就给你们做。
第二天黄昏,明义去街市,挑上好五花肉。说是好,连上皮肥瘦夹花,得有七层。想想孩子们,顾不上手里紧巴,整割三斤。路过上海老乡开“同福南”,又买百叶结、水笋和老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