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冯家发迹史,在襄城有许多版本。有虚有实,但总是脱不传奇轨迹。
往上数,要从仁桢曾祖讲起。大名景武,表字大烈。听起来十分威风,当年却是个目不识丁穷小子。早年就靠架独轮车过活,在山东、安徽带买卖小商品,大概也曾经到东海贩过盐。有关他故事,便似乎总与这辆独轮车荣辱与共。最离奇桩,要说在襄城里流传很广则谚语,“冯大烈推小车,绊倒拾个金娃娃”。这倒并非说不劳而获,而有天道酬勤意思。是说他最难时候,无所经营,只好去后山挖黏土,沿街叫卖。给城南贫困人家打制简易灶台,当时人称锅炝子。有天推着车,给块土坷垃绊倒,抬头,看到路上躺着个闪闪发亮黄金娃娃。从此就有本钱,买房置地,终于发达。
这故事在民间算是颇为惊艳,但仁桢总觉得牵强得很。家中老辈人就说,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人总是想在朝夕改命数。她就听说另个故事,倒是日积月累。说这太爷爷,曾为城东个布庄跑脚。这布庄是个南洋商人开。那时候,“洋布”刚刚进中国,行情直不怎好。甲午战争前,还没有倾销这回事,外商是想和本地同行平等竞争。中国人念旧,这土布又到底厚实许多,也耐穿。外来货直打不开局面。这商人便有些灰心,家里这时候又出些事故,便对中国这桩生意意兴阑珊,想回国去。时又盘不出铺面,便物色个人,帮着打理。这个人,便是冯大烈。他看上,是这年轻人老实本分,能力又不错。便指望着,让他暂且保住家业,从长计议。
十年后,他回到襄城,却吃惊。原来,他布庄,已多开两家分号,生意是红红火火。他找到大烈,当年年轻人,已然中年。拿出部账本,明细清清楚楚,他便知道,没有托错人。
毋庸置疑,冯大烈是打开本地洋布市场第人。要说方法,并未有什取巧之处,但要却是魄力。其实也简单,就是送布。他亲自带上伙计,去城里富足人家,精挑数种花色送上。可是英雄无出处,便被婉拒。他也不灰心,便又花钱,找到本地有名裁缝。问到城中名媛女眷喜好,送花色相类上好布料,叫裁缝按他们定做衣物再做上套,择日赠上。因裁缝推荐,对方则不便拒绝,便有些试穿,也渐看出这洋布好来。因是机织平纹,质地紧密,上身则轻薄如绸缎,十分舒适。女人之间口耳相传,原本如此,好就是好上加好,坏是雪上加霜。来二去,这布庄声名竟就起来。因为行内规矩,降价不合适。大烈便叫伙计,给顾客每尺都让出三寸。让出去是布,得到是口碑。
这商人便也十分叹服,说窝在襄城,是委屈人才,问大烈要不要跟他去南洋。大烈说,这中国人,大概还是在中国地界上,才知寒暖。商人便叹口气,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