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行为感到羞耻;他在狂怒中克制自己,没有对父亲行凶。他所考虑不只是肉欲生活,他内心在追求美和高尚,思索着人间苦难。他对弟弟阿廖沙说:“今天世界上受苦人太多,所遭受苦难太多!你不要以为是披着军官制服禽兽,终日饮酒作乐,差不多直在想这个问题,想着受屈辱人。”父亲被害后,他被误认为凶手,因此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审判前他梦见由焚毁农舍、干瘦黝黑母亲、嗷嗷待哺婴儿所构成凄凉贫困图景。由于他身上具有“圣母玛利亚理想”,相信上帝,这个象征着人间苦难梦使他意识到人间残忍和自己卑劣,因此他虽然没有弑父,却甘愿承受刑罚,他将在“苦难中洗净自己”,净化自己灵魂,忏悔自己“罪行”。从此他开始精神上“复活”。但“复活”并没有最后完成。判刑以后,他还没有“背负十字架”充分准备。他打算在押解途中逃往美国,虽然他知道逃离西伯利亚并不是去寻找快乐,而是去服另种苦役。
伊凡是卡拉马佐夫家第二个儿子。他完成大学学业,是个评论家。在小说中,以老卡拉马佐夫与德米特里之间调停人身份出现,是小说主要人物之。
伊凡和他哥哥德米特里不同,他崇尚理智,研究自然科学,善于分析、思考,力求理解生活意义;他不相信灵魂永生,否定上帝,是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作为无神论者他不承认上帝创造世界,认为这个世界不合理,浸透“血和泪”;他特别不能容忍儿童所遭受种种苦难。在“叛逆”章里,伊凡激动地向阿廖沙描述异族入侵者虐杀儿童、地主用猎狗将农奴孩子撕成碎片、父母虐待自己孩子种种,bao行之后问道:“假如大家都应该受苦,以便用痛苦去换取和谐,那小孩子跟这有什相干呢?……完全不明白,他们为什要用痛苦去换取和谐呢?……”他表示不能接受上帝创造世界,哪怕以后真出现和谐。伊凡声明被阿廖沙称为“叛逆”。
伊凡“叛逆”否定上帝及其创造世界,表达他对现存社会秩序抗议,但他并没有信心去改造这个世界;他渴望生活,却缺乏生活信念。在他看来,人类美好理想早已被埋葬,而且它从来也没有实现过,他在历史上看到只有,bao力和奴役。他对人类前途悲观看法充分体现在他杜撰故事《宗教大法官》里:16世纪西班牙有个宗教大法官。他认为人是“软弱和低贱”,他们没有道德,叛逆成性,永远不会合理分配“自由”和“面包”。他们旦获得自由,便会无所适从,善恶不分,互相争斗,引起纷扰和痛苦,而“巴比伦高塔”则永远也不会建成。最后会把“自由”放到强者脚下,乞求他们施舍面包,心甘情愿受他们统治。强者则用“恺撒剑”,或换种说法,以“奇迹、神秘和权威”这三种力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