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逃入其中余地和间隙之类场所。然而高速增长时代早已结束,泡沫经济时代又已告终,到现在,就很难找到这种避难空间。只要顺应潮流就总会有办法,这种粗枝大叶解决方法已经不复存在。
们要设法找到新解决方式,应对这种由“避难空间不足”社会造成严重教育问题。从顺序来说,首先应该有个能找到这个解决方式场所。
那是个什样场所呢?
就是个人与体系能自由地相互活动、稳妥地协商、找出对各自最有效接触面场所。换言之,就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自在地舒展四肢、从容不迫地呼吸空间,是个远离制度、等级、效率、欺凌这类东西场所。简单地说,那是个温暖临时避难所,谁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自由地离开。说来就是“个体”与“共同体”徐缓中间地带。每个人自己决定要在其中占据什位置。打算姑且称之为“个体恢复空间”。
开始不妨是小点空间,不必规模宏大。就像自己亲手制作狭小空间,在那里尝试种种可能性,如果有什东西发展顺利,便将它作为样板(即跳板)进步培养,发展下去。觉得把这个空间逐渐扩展开来就行。或许得花些时间,不过这大概是最正确、最合情合理做法。这样场所假如能在各地自发涌现出来,就再理想不过。
最糟糕情况,是文部科学省之类机构把这种东西作为项制度,自上而下地强加给教育现场。们探讨本来是“个体恢复”问题,但如果国家试图制度性地解决这个问题话,岂不是本末颠倒吗?完全可能变成出闹剧。
来说说个人事。如今回想起来,在学校念书期间,最大安慰就是交几个要好朋友,以及读许多书。
说到书,就像握着铁锨往熊熊燃烧炭窑里乱铲乱投般,本又本,如饥似渴地读过各种类型书。单是本本地品味和消化,每天就忙得不可开交(消化不更多),几乎没有多余时间为其他事胡思乱想。有时也觉得,这样对来说或许是好事。如果环顾自己周围状况,认真思索那些不自然现象、矛盾与欺瞒,直接去追究那些无法认同事,很可能会被逼入绝境,饱尝艰辛。
与此同时,觉得通过涉猎各种类型书,视野在定程度上自然而然地“相对化”,这对于十多岁也有重大意义。就是说书中描写种种感情,差不多都感同身受地体验番,在想象中自由地穿梭于时间和空间之间,目睹种种奇妙风景,让种种语言穿过自己身体。因此,视点多少变成复合型,并不单单立足于此刻地点凝望世界,还能从稍稍离开些地方,相对客观地看看正在凝望世界自己模样。
假如味从自己观点出发凝望世间万物,世界难免会被咕嘟咕嘟地煮干。人就会身体发僵,脚步沉重,渐渐变得动弹不得。可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