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北齐奠基人高欢是渤海籍汉人,但是因为祖上很早以前就与鲜卑族杂居,已经完全鲜卑化。高欢能讲口流利鲜卑语,崇拜鲜卑文化,看不起汉人,因此朝廷上下弥漫着“大鲜卑主义”气氛,“共轻中华朝士”。高欢儿子高洋经常“散发胡服”,甚至“数为胡服,微行市里”。高洋太子喜欢读书,这让高洋很不高兴,说他太像汉人,“每言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欲废之”。在他影响下,北齐朝廷中呈现严重反汉化倾向。有个叫韩凤大臣,也是鲜卑化汉人,他非常仇视没有鲜卑化汉人,动不动就宣扬“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向皇帝建议杀光汉人文官:“汉儿文官……宜加诛戮。”而皇帝竟如其言,对汉人文官“并斩之殿庭”。
所以们通常只知道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断诸北语,从正音”,却不知道北齐鲜卑化汉人主导“反汉化”运动。正是在这些鲜卑化汉人主导下,北齐恢复很多被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旧俗
庸线以南,或者说,通常只在农耕区内,无法对草原进行有效控制。
葛剑雄先生曾阐明过原因:
农业是中原王朝赖以生存基础,……因此中原王朝对自己疆域要求基本上是以是否适宜农耕,是否能养活当地居民为标准。符合这条件地区可以理直气壮地占领,而对不符合这条件地区,可以称之为夷狄蛮荒之地,非华夏声教所及,本不在九州范围之内。如果硬要去占领,必然会被正统政治家和学者指斥为穷兵黩武。除去儒家理论仁义和夷夏之辨外衣,实质问题还是对农业依赖。
寒冷和干旱气候限制农业发展,所以即使在北方游牧民族退却时候,中原王朝正式政区般也不会超过这界限。[12]
但是,在二元结构下,可以同时对草原和中原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前燕之后,同样是鲜卑人建立北魏,以及继承北魏遗产隋唐和后来同样起自东北辽、金、元、清,都在定程度上成为二元或者多元结构朝代。
三
秦文化受草原文化影响很深,隋朝政治基因中也有深重草原因素。
其实不光是隋,初唐政治也受到鲜卑文化深刻影响。统整个中国隋唐,是鲜卑化汉人政权。对此可能很多读者有不同意见,因为在们传统观念里,隋唐应该是比较典型汉人政权。
但是只要深入观察下就会发现,历史上除有少数民族“汉化”,也有很多汉族少数民族化事实。
们知道,北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很快就分裂成北齐和北周。北周是鲜卑族建立,北齐是汉族人建立。按理说,北齐是个汉人政权,应该与北周不同。但是如果你对比下就会发现,北齐与北周相比,鲜卑化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北齐统治者是“鲜卑化”汉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