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回任之时心情确实不愉快,但是作为个有胸襟政治家,曾国藩内心明白李鸿章是最适合接替他统帅人选。曾国藩写信给朋友,对左宗棠说法予以澄清,并致信李氏兄弟,让他们不必心存芥蒂。针对李鸿章初出师不利遭遇言路弹劾局面,曾国藩坚定地表示:“如有大风波,仆自分任其愆,必不使(李鸿章)独当其咎。”(91)
交卸钦差大臣关防后,他
举。
慈禧此举扭转祺祥政变以来蒸蒸日上步入正轨朝局。后来虽恢复奕首席军机大臣职务,但议政王称号却从此取消,再也没有恢复。“尤为重要是,经过这次打击,奕在那拉氏面前完全屈服下来,处处谨慎,遇事模棱,不敢轻易表示异同,在统治阶级中威望和影响也渐趋衰微。”(86)
朝局因此渐渐走向平庸昏乱。在曾国藩“剿”捻期间,慈禧经常瞎指挥。曾国藩在与友人书信中,更以治病求医为喻,对此痛下针砭:
夫未病之时,桓公遇扁鹊,弗之信也。既病之后,又委诸庸医,施治失序,针药杂试,攻伐溃乱,乃别求新医而试之。则疗治之疾徐甘苦,宜听新医家主张,而他人不得道谋。乃病家之妇孺臧获,竟欲掉舌伸指,指麾新医,使听命焉。虽俞、扁亦难为功,况智识短浅不如俞、扁者乎?(87)
信中之“新医”,乃曾国藩自况,而病家之指手画脚“妇孺臧获”,则影射太后、小皇帝与其周围奴才们,厌烦之情,溢于言表。慈禧小政变之后,曾国藩对她直表现出种反感情绪。
慈禧和咸丰样,对军事贯是急于求成,对僧格林沁如此,对曾国藩依然如此,有挫败,就想换人。因此才有曾李互易之举。这就让做事贯坚持到底曾国藩不得不接受半途而废局面。
李鸿章北上之时,朝廷并未指明由何人接任两江总督。朝廷上谕要求曾氏病愈后上京陛见,实际上含有另行安置之意。
李鸿章接旨后,即递上奏折,强烈建议曾国藩回任,因为“剿捻全军专恃两江之饷,若经理不得其人,全局或有震恐”(88)。自己在前督师,曾国藩在后筹饷,患难与共,休戚相关,若接替人选不当,诚恐呼应不灵。因此朝廷遂命曾国藩回两江总督本任。
曾国藩不愿意这样做。曾国藩自己想法,是以散员“留营以维系军心”(89),与军事相始终。曾国藩是个做事追求有始有终人,既然“剿”捻,就定要坚持到最终胜利。劳师无功,遽回本任,在职位上与昔年学生彻底对调,时之间无论面子上还是心理上都难以承受。无奈朝廷坚决不准他以散员留营,他只得黯然南返。
左宗棠闻听此事十分高兴,并且放出口风:“湘淮暗分气类,即从大帅分起。”(90)希望挑动曾李矛盾。朝野上下也出现很多传闻,说曾国藩“剿”捻失败,是因为他无法驾驭和指挥淮军。李鸿章经常干预和掣肘,导致曾国藩指挥不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