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终于有个叫史鲁刑科给事中站出来,给中央献条妙计。
这条妙计其实只有两个字:“罚款。”
每次新黄册入库,不是要监生驳查吗?从前驳查出问题,会打回原籍勒令重造,现在咱们不妨多加条规矩:凡是驳查出问题黄册,当地主管部门就要被罚款,叫作“赃罚纸价”,又称“驳费”。这些罚款,都要交给南京户部转寄应天府,以后黄册库有什开销,就从这笔钱里支取。
这条计策太好,来解决黄册库收入问题,把两县负担分摊给全国;二来震慑各地作弊官吏,让他们有所顾虑,不敢再篡改黄册,简直是箭双雕。
按照史鲁说法,从此“不扰人,不科夫”,让两县卸下个巨大负担,同赞天子圣明。至于被罚款那些*员,也是活该。你要认真干活,又怎会被罚款呢?所以这笔钱来路堂堂正正,叫作“必取之于本分之中,求之于见成之内”。
这个差事,老百姓非造反不可。
南京户部头可大,黄册库是本管业务,万被御史风闻,参上本“放任黄册损毁不理”,罪名可不小。他们只好硬着头皮,挖地三尺,看哪里还有银子可以挪用。
最终还真让他们找到条路。
南京户部下辖衙门里,有个“龙江盐仓检校批验所”,收储着大批专卖盐货,以供整个南直隶地区用度。户部查阅下,发现此时仓库里还有五十四万八千六百斤余盐,不由得大喜过望。
按照规矩,这批余盐会变卖成银钱,给南京诸位*员发放俸禄,本不得挪借。可这时候户部也顾不上这些,皇上您不给钱养活,须怪不得们自谋生路。他们打个硬气报告给上头,说实在没钱,不借支话,黄册库档案可就全完蛋。
朝廷看,好啊,不用国库动用分银子,就能缓解两县负担,又可解决黄册库经费,三全其美事,自然无有不准。
这个制度听起来没什破绽,可只要仔细想大明官场禀性,便会知道问题多多。
话都说到这份上,上头还能怎办?很快皇帝批文下来,准许其变卖余盐,所得银钱挪用于纸张、绵索购买。但皇帝还特意叮嘱句:“以后续收余盐,照旧折给*员俸粮,难准再用。”就这次啊,下不为例。
瞧这小气劲。
要说朝廷里没高人看出黄册库财务症结所在,是不信,但偏偏就是没人愿意从根本上解决。没办法,祖宗成法,不好轻动,能糊弄就糊弄阵吧。再说,大明皇帝们普遍没有财务常识,他们只认准点,省钱就是好事,要钱就是无能,谁会愿意为个冷衙门去触霉头?
这种东支西绌财务状态,直持续到正德年间,终于到达极限。正德九年,黄册库又次面临驳查之年。他们提前做个估算,发现整个驳查支出,没有两万两打不住,不禁面色大变。
再不想点什新办法,只怕黄册库就要破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