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个假设,价格其实还保守。
万历二十年有位黄册库*员途经河南,出于职业习惯,打听下当地黄册业务,吓跳:“闻民间有言,军、黄二册加派纸价,至千两之外……大县不过二三百里,小县仅数十里。里造册本,每本不过二百页(叶),纸价几何,而动派千金耶?此非积猾之冒破,则为有司之垂涎耳!”
千两造价黄册!
贫穷和善良,生生限制想象力。
有如此花样繁多作弊手段,接下来发展,不难想象。豪强乡绅勾结里甲胥吏,肆意涂抹黄册,欺瞒中枢,在中间环节榨取利益,并大肆侵占自耕农土地。
叫“窝案”。在大明历代朝廷文书里,几乎都反复提及这个词,饬令各地严查,可见“团局造册”之猖獗。
严格来说,“团局造册”不算种作弊手段,而是切作弊手段前提。大部分手法,都得靠“团局造册”才能实现。
朝廷对此并没有什好办法,因为基层不是直管,他们所拿到数据都是间接。
比如,你是个现代人,民政局想搞清楚你户籍情况,家几口,是否结婚,不用找任何人求证,电脑里随时调得出来;但如果回到古代,你有几个娃、几亩地,县里老爷不可能亲自下乡户户去数,只能靠里长、甲首、乡老、粮长这些地方自治团体代理人来收集、具保和上报。
换句话说,只要你搞定这些代理人,上头很难查证真伪虚实。
如果社会有足够流动性,情况还不算糟糕。比如宋代不抑兼并,但商品经济发达,户籍宽松,老百姓尚且有别出路。可大明治政原则,是把民众在原地死死钉住。这时候你再搞土地兼并,那真是要人命。
其结果就是,下层百姓负担越来越重,限于户籍逃无可逃,而朝廷所获得税赋却越来越少。反而是盘踞中间这个利益集
不过这种“搞定”本身很昂贵,底层百姓无法负担贿赂成本,只有王叙这样乡绅、豪强以及富户有能力做。有钱人越哭越富,穷人却根本没有哭诉渠道。于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诚如顾炎武所言:“富户操赢以市于吏,有富之实,无富之名。贫者无资以求于吏,有贫之实,无贫之名。州、县皆然。”
除之前讲那些,这些人还有很多手段,比如虚报死亡、隐漏资产、改换户籍、虚报灾荒、捏甲做乙、浮收税粮。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干不出来。每个手段背后,都是大量利益输送。
甚至连黄册本身,都有大利可图。
黄册攒造,朝廷是不出钱,由各地官府筹措资金,这笔钱自然也会摊派到基层百姓头上。很多明代县志里都有记载,县黄册攒造总费用,正常来讲多则百两,少则五十两——注意这“正常”二字。
百姓并没有议价权,官府说收多少,就只能交多少。官府大可以找他们收取两百两,百两造册,百两落入自己囊中,又成条生财之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