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元年(1506年),年仅十岁法椿逃离家乡休宁。虽然他距离法律规定成丁年龄还有五年,但此时地方户籍方面腐败严重,经常有明明不成丁孩童,被恶吏强行登记为壮丁,借此要百姓多承担税徭。
能逃,还是早点逃好。
法椿离家之后,只有两个选择。第个选择是成为没有户口流民,四处迁徙,除非买通地官吏假造户籍,才能合法落脚;第二个选择,就是出家为僧、道,只要有寺观肯接收他,并取得度牒,便有合法身份。
【注释】
度牒:亦称“祠部牒”。唐朝设立试经度僧制度,经过考试合格僧尼、道士,由国家管理机构祠部发给其度牒,作为合法出家者证书,可凭此免承徭役。明王朝十分注意限制僧尼数量,规定每三年发放次度牒。并且,男子不到四十岁、女子不到五十岁,不得出家。《大明律》中对没有度牒、“私自剃度者”亦有十分严厉处罚。
佛道儒三家信仰于身,应王重阳那句话:“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家。”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杨干院正式建成。罗鼐又请来程元凤,专门撰写《罗氏新建杨干院碑记》,把建院前因后果写清楚,请祁门人方岳负责篆盖、歙县人方回进行书丹——这两位都是进士出身,方回后来在元代做到建德路总管。可见罗鼐为建这个禅院,真是动用不少人脉。
从此以后,罗氏祖墓旁边多座禅院。僧人们日日诵祈,罗氏年年拜祭坟冢,兴寺护坟。时光流转,世势推移。转眼二百七十年过去,历书从大宋宝祐六年下子翻到大明嘉靖七年(1528年)。
在这期间,很多事情不曾改变。罗氏如既往地在呈坎生活着,发展成为歙县大族之。而杨干禅院香火也从未中断,始终缭绕在古坟四周。
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事情还是发生变化。比如罗氏对祖坟疏于祭扫,来人越来越少。到杨干院上香人却越来越多,它慢慢从座罗氏守墓禅院变成面向公众名刹。
图三·1明代道士度牒
徽州崇佛之风十分浓烈,境内大小寺院有几十座。法椿理所当然选
本该相敬相安罗氏族和杨干禅院,在嘉靖七年突然起龃龉,彼此攻讦,爆发场旷日持久争斗。
争斗起因,还得从杨干禅院位“高僧”说起。
这位“高僧”法号叫法椿,也是徽州人,出生于弘治八年(1495年),籍贯是歙县邻近休宁县。此人来历十分可疑,据说是绝户家独子。
大明对于户籍管理特别重视,每百十户人家编为里,里造黄册本,写明各户丁壮、事产,凭此科税。户人家如果壮丁断绝,会被归类为绝户,自然也不用缴税。
因此民间有种作弊手段,就是让家里丁壮逃离原籍,再向官府报备绝户,从此家人可安享免税之福。法椿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