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收获人才批忠于自己,履行自己理念,百年后不至于人亡政息人才,莫过于从教育入手,深受后世天朝洗脑教育熏陶赵无恤自然深有体会。
当然,明面上他口号却让儒家弟子们喜形于色。
“古之圣贤修礼仪,推广教化,如今皆崩坏矣。欲复古政,育英才,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之校以化於邑,称之为学校!”
……
兴办教育事情,赵无恤交由张孟谈来主持,自然要参照前代制度。
“养士有其优点,可以通过此举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声誉,以号召诸侯,又能壮大权势。但弊端也不少,谈接触过不少游历之士,好高骛远,名声大于能力,这是许多游历士人通病,而且游士不比家臣,士无常君,若得不到满意职位,或言不合则去之不在少数。”
确,历史上孔子就是个典型游士,招待他诸侯其实不在少数,可旦推销自己政治理念不被采纳,就会毫不犹豫地带着弟子们离开,俨然是个游仕团体。
游士良莠不全,赵无恤开着后世金手指才捡到子贡这种宝贝。何况他现在局限隅之地,最缺乏是能在基层扎扎实实做事吏,被他自己思想和理念染色过人才。
可看看现如今他手下能用都是些什人?
从晋国带来赵氏老人们虽然忠诚可靠,但终归能力有限,且无法融入地方。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由官方兴办贵族教育,始于夏商,而兴盛于宗周。
宗周教育是“学在官府”,学校分为两大系统,即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都城;乡学设在都城以外乡遂。
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设在王宫内。王子和贵族子弟,到七八岁,进入小学,学习数数、辨别方位、写字和家庭礼仪。大学十五入学,设在都城近郊,有辟雍和泮宫之别,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大学叫泮宫。乡学设立于闾叫“塾”,设立于党叫“庠”,设立于州叫“序”,设立于乡叫“校”。
学校教师都由官吏兼
各邑氏族和士,多半是乡党情怀和排外极重,赵无恤做出妥协,能任用其中些人,却不愿意让他们身居高位,在决策中碍手碍脚。
所以最大赢家就出现,因为缺乏干吏,赵无恤势力里便涌入鲁国最大游士群体:孔门弟子,不说位高权重端木赐、冉求、宰予、樊须、公西华,其余如秦非等人也在地方上为属吏,对基层影响极大。
“这些招揽来士人多半已经行冠,其思想,其专攻领域大多已经定型,还无时无刻不希望向主君灌输自己政治理想,却不管其现实与否。其安定地方尚可,但旦主君要推行更化,非但不能相助,反倒会成为阻碍。”
张孟谈这句话,则是在暗指孔门弟子。
所以对于赵无恤来说,若是不想自己领地几年后再度儒化话,乘着战争停歇期间,尽快开展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