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武忠侯,自然是不会养闲人,道命令立刻送到太官令手里:
“太官令、汤官令两署,各发庖厨百人,奴婢千人至西河,协助内史东部都尉主持赈济事宜,开设粥棚饼铺……”
听完少府张苍之令后,
“老朽再也不能为陛下烹粥……”
但他是个敬业人,很快就擦去眼泪,继续为新皇帝服务。
胡亥年轻贪口,从小锦衣玉食,不但要求必取奇珍异兽,还要求每顿菜肴都得足九十九道,伊众那阵子忙碌不已,太官令花销也在悄然上升。
等到胡亥身死,群操持南方口音人冲入咸阳,掌管朝堂后,事情却完全反过来。
武忠侯虽然号称简朴,但在伊众看来,实是个挑剔而多疑人。
八月份,武忠侯新政,从少府开始,其下诸丞署几无幸免。
负责苑囿钩盾令已被狠狠砍刀,原本执掌三百里苑囿被划分成三县,要安置骊山刑徒及其家眷,以及未来将留在关中部分北伐军将士。
乐府也不得不停罢美妙郑卫之音,武忠侯似乎对他们准备浩大舞曲毫无兴趣,却要求乐官们去创作不识字黔首也能听得懂《下里》《巴人》之乐,主题无不是歌颂新政……
接下来,就轮到太官令、汤官令,他们在后世有个耳熟能详称呼:
“御膳房!”
他不喜欢宫中华而不实菜式,也不放心让旧部吃御厨们菜——这些庖厨世代为秦皇室效命,万谁偷偷下药,将新九卿股脑放倒怎办?
于是这南方来田舍儿,做件混账事。
他竟让自家从南郡带来军厨女婢,在官署中开设“食堂”,杂南北菜肴,以供百官就食,不论是武忠侯本人,还是两千石大吏们,每顿只提供三菜汤,荤少素多。
伊众他们则被“请”出厨房,终日能听到厚重铁釜爆炒声阵阵,油腻味道散播而出,据说这是武忠侯最喜欢口味,但也有人说,是跟蛮夷越人学,真让人痛心疾首。
如此来,数量庞大御厨们,下子就失业!
御膳房总管,太官令伊众是天下名厨,他本是赵人,后来被吕不韦带入关中,据说吕不韦令门客作《吕氏春秋》,其中本味篇,便是伊众参与,天下各地美食珍馐,他都吃过,做过。
后来,伊众又负责操持秦王政三餐。
这位秦王在赵地长大,不喜太过咸重秦国菜,以及颇受华阳太后推崇楚国菜,更喜赵地口味,十分满意伊众手艺,便任他做太官令。
太官令掌宫廷膳食、酿酒、种菜、食用珍禽野兽及献四时果品,又有汤官令主供饼饵果实、酒酿之事。手下除众庖厨、雍人、笾人、酒正、醢人等有专长厨子外,还各有官奴婢三千人,负责买菜、剥洗、宰杀等事。
之后三十多年,伊众就专心在宫廷里炮制菜肴,对外面事不甚关切,始皇帝晚年肠胃不好,仅食粥,多由伊众亲自烹制,始皇帝去世时他也伤心好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