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能是天下人之师!?”
“奉常此言甚妙,国中彻侯太众,难以显尊者,是时候效仿周政,在侯之上,增设上公之爵,以彰显君侯之位。”
既然黑夫铁心要摄政而不立刻取代秦朝,他们作为礼官,也只好拼命为这特殊制度寻找依据,弥补遗缺。
叔孙通赞同在二十等爵上加“公”爵,以凸显摄政地位。
但却反对师、保之类称呼。
他振振有词:“师者,范也,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保者,辅弼帝王及王室子弟也,必社稷先有君王居位,方能有师有保,奉常此议,恐怕不妥。”
真,半步不让,与先前圆滑中庸大为不同,好似当上奉常后,换个人般,黑夫也只好正襟危坐:“你说说看。”
陆贾此来是做足准备,侃侃而谈道:“臣历数周时摄政,第次摄政,乃是周成王时,时周公为太傅、太公望为太师、召公为太保,周公以太傅职摄政,践天子位。”
“第二次摄政,乃是周厉王出奔后,周定公为太傅、召穆公为太保、共伯和为太师。共伯和以太师位摄政,践天子位。”
“君侯若欲名正言顺,便必须践位,受百官之拜,如此,摄政方能行天子之权!”
眼看黑夫沉吟不语,或许是在思虑时机不够成熟,会引发动荡,陆贾才话锋转:
陆贾却笑,光论礼仪,他不定比世代学儒,乃孔门嫡系弟子叔孙通娴熟。
但陆贾高明地方,是他心怀更大理想,二来,在于他更解黑夫,洞悉黑夫未曾明说,但直在为人做事上,力行事……
这也是,他陆贾能位列九卿原因!
陆贾朝黑夫长拜,掷地有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三代礼俗各有不同,名称职位多有偏差,亦有创举,既然如此……”
“太师,为何非得是君王人之师?”
“就算君侯暂不践位,也当在三公之上,增设上公,爵为国公,职则取太傅、太师、太保之名,如此君侯之位,方能凌驾于百僚之上,正上下之仪!”
“太傅、太师、太保……”黑夫摸着下巴:“你以为哪个最合适?”
“臣以为,太师为妥!”
陆贾推荐,是“太师”之称,以表明武忠侯摄政而天子缺位,是效仿共伯和以太师之位行政,有古制可依。另层含义则是如师尚父般,既是最高统帅,又为执政之人。
这时候,与陆贾同前来,身为太祝,负责规范礼仪叔孙通却说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