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破武关后,叔孙通曾建议黑夫改名“尉邦”,“邦”是国家意思,大曰邦、小曰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彼其之子,
……
“武忠侯难道也是始皇帝儿子?否则为何能得先帝之神助。”
“叔孙先生,是这样?”
讲述到这暂时中断,杨喜抬起头来,认真地看着正挥笔记录他故事叔孙通。
这儒生是昔日秦始皇博士,如今武忠侯身边红人,北伐军舆论宣传,战前由季婴负责统战,打完仗就交给叔孙通润笔。
些从南阳退回来老卒说出早先听说传闻:
“胡亥少子也,不当立,南军宣扬说,是胡亥与赵高弑君篡位,黑夫则是受遗诏起兵,否则为何始皇帝要封他为‘武忠’呢?”
“当立者谁也?长公子扶苏?他不是谋刺始皇帝畏罪潜逃?”
“当立者恐怕也非扶苏,而是始皇帝显神所助之人!”
底层士卒脑洞越来越大:
喃喃道,他个同乡,就在那夜不小心被乱兵践踏而死。
事发突然,北军人心大乱,首尾不能相顾,时间溃不成军,成建制往西北逃,唯恐后方流星坠至,路狂奔,只恨父母少生两条腿。
而南军前锋东门豹乘机在后追击,歼灭俘虏万余人。
杨喜运气不错,他是骑吏,有马,是夜口气跑五十多里,回到商县后,才停下脚步。
这时候大军已疲于奔命,开战前十二万人,只剩下八万不到,士兵们情绪低落,大家沮丧到极点,在继续向峣关撤离过程中,更是谣言四起。
昨日大战方毕,叔孙通正是奉武忠侯之命,来战俘营寻找合适人选,与之攀谈,最后相中带头投降杨喜。
他要杨喜描述,从被抓壮丁成为个助纣为虐伪军——伪帝之军,到幡然醒悟,投诚北伐军前后经历,心路历程……
此刻,叔孙通停下手中笔,有些愕然,杨喜发问,与黑夫交待他工作无关,但这个无知小卒之问,倒是提醒叔孙通,他顿时暗暗拧自己大腿下。
“对啊,怎没想到呢!”
有件事,让叔孙通郁闷许久,那便是君侯总喜欢到处标榜自己是“黔首之子”,甚至还固执地保留着“黑夫”这种土掉渣黔首之名,硬是不改。
“始皇帝之神,没有传给胡亥。”
“也未曾庇护扶苏。”
“而是被武忠侯所继!难怪他能以天雷火鸦破武关!”
猜测越发不负责任,最终,更夸张说法出现。
“始皇帝如此庇护黑夫,莫非他,也是帝子?”
回想武关那幕,大多数人将它与秦始皇三十七年时,无数颗流星划破天际,坠向东方可怖场景联系起来……
“有预言说,亡秦者黑,莫非是真,黑夫真有天神相助?”
些在武关近处目睹全程兵吏则信誓旦旦地说,他们分明听到南军在欢呼:
“始皇帝显神。”
“始皇帝为何会帮叛军打官军?打自己儿子?”当时杨喜感到莫名其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