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监察御史稍微想,便晓得对方根底……不是进士,还能在三十岁做到朝散大夫这个五品文官散官,必然是恩荫出身,而并无差遣,又必然是靖康乱后直没跟上来,此时才寻到行在那拨人……于是不由稍起底气,冷笑相对:
“原来是闻得行在安稳,才来寻官做刘衙内,在下还以为是哪位俊才呢?”
“靖康国难,先父悬梁自尽,以身殉国,为长子,自当扶柩归乡,又因国仇家恨,与金人不共戴天,复匆匆至此,如何变成求安稳之人?”这刘子羽也时变色。“且等就事论事,说是官家为何安顿韩太尉于淮西,如何便要以恩荫出身来攻讦私人?国势危难,朝中御史如今反而都是这等货色吗?!”
这话基本上是锅端,偏偏言语中又透露出来人家亲父刚刚赴国难不久,必是当世知名之人,于是连张浚也不好装聋作哑,便主动拱手相对:“敢
二月下旬,淮河之上,蔡州、光州、顺昌府三地交界处汝水口偏东,支规模不大不小船队正逆流缓缓向上,而河水两侧,正值树绿花红,数万军队或骑或步,也正迤逦夹河向西而行。
当此之时,北岸河堤上,出来巡视军纪御史中丞张浚张德远正与几位下属监察御史、最近来投闲官,乃至于几名白身文士,走马闲谈。
“顺昌府本名颍州,再加上西面蔡州,虽属京西,但自古以来皆是淮西腹心之地,几乎为淮西代称,韩太尉以淮西制置使居此,倒也是名副其实。”为首张浚随口言,便旋即闭口,俨然是自重身份,想听他人议论。
只能说,张德远虽只三旬年纪,可经过靖康之乱打磨,以及这年波折,坐稳河中赵官家头号心腹之名后,隐隐已经有几分上位者气度。
“宪台所言甚是。”有监察御史情知这位头顶上宪台在八公山时与韩太尉化敌为友,近来越走越近,隐隐有同盟之态,再加上最近两个显赫殿中侍御史正在空缺,却是赶紧凑趣。“而淮东、淮西,看似淮东辖地更重,但淮西却更近行在,官家宁可让韩张二位调换防区,也要韩太尉来此置于身前,专用他来清理淮西、京西、荆襄,以图开辟南阳回旋之地,可见宠渥。”
张浚微微捻须颔首。
“宠渥语何其不堪?”就在这时,跟在后面名中年人忽然驻马,并当众呵斥。“韩太尉国家名将,官家以他为淮西事乃是为日后大局着虑,岂是因亲疏而肆意为此任命?!”
众人回头看去,只见此人年约三旬,但眉目不凡,虽是文臣打扮,却又马上挂有长枪大弓,且腰袖皆以最近流行牛皮带束口,却又有些不伦不类。
那监察御史当着顶头上司面被呵斥,自然不满,但正因为顶头上司在侧,却也不好发作,只能当即忍声询问:“足下是何人,哪年进士,正当何差遣?”
“建州刘子羽,并非哪科进士,现为朝散大夫而已,并无差遣。”此人闻言倒也不惧,直接昂然相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