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公孙珣对将来皇长子素质忧虑,也被他们用各种成熟汉室制度给辩驳回来。
说实话,公孙珣本人和公孙大娘之所以存着什秘密建储制度,绝不是对公孙定有什想法,也不是为钓鱼,更不是什对汉室制度反思!
这件事情犹疑,以及他们母子对宗室在国家制度中位置犹豫,其实并非来自于对汉室制度反省,反而都是来自于所谓‘未来’‘八王之乱’教训。
‘何不食肉糜’以及八王混战引发‘少数民族南下’,实在是太让人心惊肉跳。
但很显然是,他们母子二人忽略这个时代基本诉求——安定!
端午日阅兵波澜不惊。
毕竟,对于见惯千军万马邺下重臣们而言,骑马随公孙珣在邺下这万多步骑身前走遭,然后再陪着公孙珣立于铜雀台上看士卒们从台下走遭,听他们喊几句万岁、万胜之语……其实也就是那个样子。
便是当年嚷嚷着大丈夫在世当领着万骑在身后之类言语娄子伯,在经历这多战事以后也已经不会那轻易热血沸腾。
因为对于这些真正上过战场人而言,阅兵万次也比不上真正战场上次突击来让人激动和提心吊胆。
实际上,连燕公公孙珣本人也都有些百无聊赖以至于心不在焉感觉……这点也可以理解,回到邺城后,这位在长安口气定下许多燕国国制国主,却在自己大本营中遭遇到许多类似于追封父亲为文公时那种反弹,大面积上书与面谏纷纷到来。
大家要是不折腾,是稳定,是繁荣,而不是各种不确定性。
实际上,经过四五日讨论,公孙母子如今都已经有些软化。
毕竟嘛,七相制度存在
譬如说,有人就认为不用寺人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时间得到士人们认可与欢欣鼓舞,但寺人本身对于宫廷女眷而言还是不可或缺。现在切从简还好,但等到燕公统天下,住进南宫北宫未央宫那种地方,还纯用侍卫和义从就会造成实质性问题。
再比如说,还有人集中提出,七个相国制度是非常好,也是燕公此番建制大获人心个重要缘由,但其中却居然没有宗室和外戚地位,着实让人心忧。所以,他们希望公孙珣能够给宗室或外戚专设席,或者公开宣布,宗室是可以入朝为相国,以安人心。
除此之外,还有些武将也对相国全是文职,并且专业性极强这面感到忧虑,乃是有些担心将来燕国内部武人地位。
不过,最集中谏言还是出在立储上面,这件事情实在是太重要,自以为是燕公与燕太后这个时候才发现,他们母子二人自以为是后世经典立储制度在人心求稳思路下,反而显得不合时宜!
大面积请求立即立嫡以长建储奏疏且不提,便是吕范、田丰这些人,在明知道公孙珣有所打算以后,依然暗里明里,力劝公孙珣放弃那个设想中什秘密建储制度,回归嫡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