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是十级爵位,从低到高分别是:有秩吏、后子、君子、大夫、显大夫、客卿、上卿、公、关内侯、列侯、君,其最高三级,与军功爵重合。当然,从实际情形说,战国百余年前后定会有所变化,不能概而论。就功绩论,谋划之功主要是计从属官吏襄助功绩,各种言官建言功绩;统事之功,则多涉大臣,是计各署主官为政功绩;民治之功,则多涉郡守县令及地方官吏之政绩。其间重合,自不待言。
政功殿前封赏不包括吏员。也就是说,吏功绩不由秦王在朝会封赏,而由丞相府、国正监会同确定封赏等次,再报秦王以王书名义颁行。依秦国法度,君子(含君子在内)以下三级为吏,俸禄大体在百石上下至三百石上下。蒙毅所要做,是辑录确定全部*员功绩。政功弹性极大,繁细多变远远甚于军功,录功实在是很难件事。
其三,民功。又分为耕耘之功、商旅之功、百工之功三目。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民爵之实施已经深有根基,庶民对爵位追求与尊崇也已经浓烈异常,蔚为风尚。以至后世学人指斥云:“秦……时不知德,唯爵是闻。故闾阎以公乘侮其乡人,郎中以上爵傲其父兄。②”秦国民功封赏大体有三种情形。其,农人耕耘有成,多纳粟谷超过定数,即可记功,交纳功绩累计到定量,即可拜爵级。此等定数究竟几多,史无可考。然《史记·秦始皇本纪》所列则救灾拜爵记载,却大致可见端倪:“始皇四年,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级。”其二,商旅、百工或以作为,或以金钱,或以财货,或以义举,但凡助国,俱可记功。功绩累积到定数,即可拜爵。秦王曾专门给商人寡妇清记功拜爵,还立座怀清台便是例证。其三,民众在特殊时期或服从法令或勇赴国难,亦可群体记功赐爵。譬如秦昭王时期发河内之民后援长平大战,便人人赐爵级。史料多有记载(马上将要开始)天下移民迁徙,也多次各赐民爵级。凡此等等,皆为民爵。
民爵之特异,在于国家不承担俸禄,而只彰其声誉荣耀与尊严。是故,民爵无论大小,皆以王命特书正式拜之,其声势礼仪往往比*员晋爵还来得隆重。为此,蒙毅得据郡县年报详加辑录,务使翔实准确。
其四,列国人士功。又分为善秦之功、义举之功两目。
秦自崛起东出,于邦交纵横与战场较量两方面皆极富策略。其中之重要方面,是对曾经襄助过秦国外邦人士记功拜爵,后来遂成定制。所谓善秦之功,有三种情形。则,山东人士促使本邦与秦国结好功绩。如秦昭王时期周室两分,西周大臣周佼全力推动西周与秦国结盟,被秦国封为梗阳侯;后来东周大臣周启又推动东周与秦结盟,被封为平原侯。二则,偏远部族统领与秦国或结好或臣服功绩。如秦惠王曾因巴国(川东之地)臣服,封巴氏头领为不更爵。三则,山东名将名臣之后裔投奔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