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意,君臣朝野谁也不会计较。但如犀首这般,按照王制诸侯规格生生称为“秦公”,确实不多。依据周礼分封制,诸侯封国分为三等:公国,国君称“公”;侯国,国君称“侯”;伯国,国君称“伯”。其余领有五十里以下土地爵位,如“子”“男”等,不足以成为邦国诸侯,自然不在诸侯序列。春秋时代,这种等级称呼还算流行,是公就称公,是侯就称侯,是伯就称伯,尤其是使节觐见异国之君,这种称谓必须顾及。然进入战国以后,邦国等级大乱,楚、魏、齐三国已经自称王国,国君称谓等级也就名存实亡。期间微妙变化,是各国臣子对自己国君也不再明确以老规格称呼,而模糊变为“君上”或“国君”这样事实称号。这种变化实际内涵,是给本国国格“晋级”留下广阔余地,而不再自拘泥于“公”或“侯”。
当此之时,犀首这般连国号(秦)带爵号(公)齐称谓,便是极为罕见。
嬴驷何等机敏?自然不会忽视这个经常出口称谓礼节。他明白,这是犀首在提醒他,秦国还是个二等战国,应该称王晋级,图霸统大业。今日犀首匆匆而来,虽并未急于切入正题,但有机会就呼出“秦公”二字,其意便不言自明!
嬴驷对犀首个性做过番揣摩,知道他自尊过甚,对国君待贤礼遇极为看重,喜欢国君移樽就教,而绝不会急迫献策并敦促国君实施。,要正题深谈,就要自己主动。因为在犀首看来,入国主动献策已经在先,剩下就是国君明断,他只要觉得自己探清国君之“断”,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纠缠。
作为国君,嬴驷也不想在此等大事上模糊,犀首问,他便就势说开:“上卿方略,甚是宏大,然秦国之军力、国力仓促间不能匹配。嬴驷苦思无解,岂不大大难过?”
“秦公之难若在此处,臣以为不难。”犀首双眸骤然发亮。
“上卿教。”嬴驷座中深深躬。
“举凡霸统大业,必有准备期间,任谁不能僦而就。此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其要害在于决断。早断早预,迟断迟预,不断不预。依臣之见,秦国可在年之内做好切预备。其,秦国人口已与齐国大体相当。加之秦国民气高涨,半年之内征集十五万大军并非难事。再有半年训练,二十万锐士指日可成;其二,秦国民众富庶,国库饱满,已直追魏齐两国,军资粮草兵器筹集,亦在举手之间;其三,秦国有北地郡与胡地相接,又有陇西草原河谷,战马来源大大优于中原,年内建成十万铁骑,应不是难事;其四,国尉司马错乃兵家名将之后,臣已详知其在河西之战中用兵才能,堪为秦国统兵上将;其五,秦国上下同欲,君明臣良,如臂使指,列国无可比拟!有此五条,霸统大业,何难之有?”犀首口气说五条,目光炯炯看着国君。
“上卿所言甚是,秦国必得番认真准备。”嬴驷明明朗朗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