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仍然叫左庶长。秦献公时期,有“大夫”设置,但职劝依旧很模糊。譬如甘龙是上大夫主政,同时又有个执政左庶长,事权自然就多有纠葛。
秦国没有设过丞相,也从来没有过由个大臣独立开府来行使权力先例。长期征战,闭锁关西,秦国朝野长期孤陋寡闻,对重臣开府治国所知甚少,也很难理解。相反,对开府另面——分权倒是更为敏感。在贵族和庶民眼中,都觉得这是在和国君分庭抗礼,大有叛逆之嫌。秦国既往治国大臣,只有秦穆公时代百里奚和秦献公时期上大夫甘龙,稍稍有些“开府”影子。实际上,也就是八九个文吏加上主政大臣自己而已,只能办些粮草赋税赈灾济民之类具体事务,军国大事还得由国君决策调遣。这种“开府”,和东方大国丞相开府在权力、规模和政务效率上远远不能相比。
秦孝公很想从卫鞅变法开始,改变秦国官制落后状况。
他很明白,由于诸多原因,卫鞅在官制变革方面肯定有所顾忌,尤其在国府上层官制变革方面不好彻底放开手脚。若没有他这个国君出面为卫鞅打开局面,在秦国这样个落后军争国家,卫鞅将很难展开彻底变法。孝公本来就是个胸怀开阔、志向远大青年英杰。自与卫鞅促膝长谈,对天下大势列国变革然于胸后,雄心大起,便决意与卫鞅这样个乾坤大才共同驾拉秦国这辆锈蚀战车。秦孝公是自信,他丝毫没有想到大臣开府对国君威胁,更不会想卫鞅会成为威胁。目下,秦孝公想做都只是件事,增大卫鞅权力,使卫鞅成为与他共同治国总政大臣,而不是秦国传统左庶长,即或传统左庶长权力已经很大。他思虑周密,既要扎实达到实际目,又不想国人疑虑,反复揣摩,便采取“重实轻名”方略——在名义上尽量沿用老秦国旧称,在实际上则定做到象东方大国样治国方式。
秦孝公没有册封卫鞅为丞相,而仍然封他为左庶长。这是秦国沿用几百年官名,原本就是最有实权大臣职务。秦国尚左,在两个庶长中,左庶长为首,右庶长次之。春秋时期,秦国左庶长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军政首席大臣,非嬴氏公族不得担任。进入战国,秦献公将治民政务权分给上大夫甘龙,左庶长协助国君统军作战并总管军务。但在朝野国人心目中,左庶长依然是最重要军政大臣。去年冬天,秦孝公将甘龙升为太师,将甘龙治民政权回归到左庶长嬴虔手里,为就是给卫鞅执掌大政铺路。当卫鞅从嬴虔手中接掌左庶长权力时候,事实上已经是与东方列国开府丞相具有同等权力大臣。
但是,这种大权并不意味着事实上已经成为东方列国那样开府丞相。丞相总理政务要害是开府设立权力机构,仅仅有个人权力而没有开府,就无法全面处理国家事务。开府根本之点是配备属官,其次是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