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中译本序
周黎明
《汉尼拔》是这个系列第三部,更是《沉默羔羊》续集,莱克特和史达琳再度作为男女主角交锋。但是,喜欢《沉默羔羊》读者或观众,很多人对于《汉尼拔》小说或电影均颇有不满,因为人物搭档只是表面现象,作者关注点有较大转移。
在《沉默羔羊》中,莱克特和史达琳属于互补“双簧”,“野牛比尔”更多像个剧情设置,为他俩见面提供借口。到《汉尼拔》,莱克特和史达琳惺惺相惜上升为种缱绻之感,莱克特不忍心伤害史达琳,而史达琳也在千钧发之际救莱克特于危难。其实,故事开场时,史达琳事业遭遇挫折,而远在意大利莱克特居然来信“深表同情”,可见他们关系非同般,可谓心有灵犀点通。中文里面“冤家”二字套用在他们身上最合适,他们是对手,但互相欣赏,甚至心心相印,按照剧情暗示,差不多是在往男女情深方向迈进。
然而,真正有趣搭配是莱克特和梅森·韦尔热。他们属于“同色调”搭配,如同张艺谋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中玩绿色背景配绿色戏服,从“合并同类项”中挖掘戏剧效果,其难度远高于反差型。莱克特曾经是韦尔热心理医生,他用催眠术诱导后者把自己脸上肉块块割下来喂狗,甚至吃掉自己鼻子。韦尔热醒来后,发誓要抓获莱克特,并拿他来喂野猪。这两个变态佬斗智成本书出彩篇章。
如果说《沉默羔羊》把莱克特从配角升到主角,那,《汉尼拔》开始把他从反角向正角转移。在们普通人看来,莱克特和韦尔热变态凶残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区别,但作者显然不这看,他给莱克特个童年经历,使得他行为有外在理由。说实在,这借口很俗套,不仅在史达琳身上用过,在美国几乎到滥用地步,什人犯罪都喜欢归咎到童年不幸遭遇,老美将这类开脱之词统称为“心理瞎掰”(psychobabble)。
文艺作品有套自己价值体系,跟现存法律或道德不完全对应。比如说,韦尔热诱*儿童,他父亲靠不光彩手段发家,串通白道黑道……这些都是文艺道德观(即“诗正义”)所不能容忍,当然本身也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相比之下,莱克特罪行却处处体现着他“品味”:他本身具有超级文艺鉴赏力,不然怎能够隐姓埋名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博物馆当馆长;他不能容忍平庸,他吃掉巴尔摩交响乐团笛子演奏员,是因为那人水平太臭……他令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酷刑,其发明和使用者不是为简单惩罚,甚至不是为杀儆百,而是为享受那种剥皮剐肉变态心理刺激。心理健康人实在无法想像那样恐怖场景怎能产生快·感,但显然,人内心世界有这等需求和冲动,不然,杀人全都会像纳粹屠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