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丝毫不见尴尬,仍是脸明媚笑容,看得人十分悦目。
朱瞻基眼光扫,凝视着杨荣。早就听说,朝堂之上新晋升“三杨”之中,以杨荣最为年轻且聪明伶俐,皇爷爷对其格外宠爱,还亲自将其名由杨子荣改为杨荣。朝堂之上议事时,皇爷爷向不苟言笑,与大臣们讨论事情,每到议而不决之时,脸色更是难看,大臣们战战兢兢,无所适从。每当此时,杨荣便大显身手,三言两语便令“龙颜”大悦。
朱瞻基曾经认为,有学识、有能力人不会拍马奉迎,只有内中空空、没有本事人才会阿谀奉承,现在才知道,也许官场之道,有没有本事,都要会奉承,才能直上青云。
就在念之间,杨荣收敛笑容,正色说道:“大军长途奔袭,深入大漠腹地,如今又正值青黄不接之际,这粮草确是掣肘,臣有两策,为应急,二为远谋!”
“哦?如此甚好,快快讲来!”朱棣大为关注。
随皇祖出征有所不同,这次朱瞻基身边多个军师,此人便是杨荣。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人。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他机警敏捷,人又通达,善于察言观色。
在文渊阁治事多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这次,朱棣命他近身跟在皇太孙朱瞻基身边,适机向朱瞻基讲说经史。
白天亲历战争,夜晚有良师相伴提点,朱瞻基觉得此行获益颇多,言辞中对杨荣也十分敬重。
这日行至榆木川,用过晚饭,朱瞻基正与杨荣品茗畅谈,忽然听到外面传令兵回奏,说是万岁有旨,宣皇太孙与杨荣觐见。
与杨荣道来到朱棣金顶大帐中。
杨荣说道:“长久之计,便是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
朱瞻基点点头,这就是说要实行军屯制以解决粮草问题,自给自足,不加重朝廷和百姓负担,是个好法子,只是眼下似乎来不及。
刚刚想到这儿,只听到杨荣话音又起:“而如今应急之策就是请陛下将御用储粮散发给将士,并且让军队中粮多与粮少者借贷互济,由校官记录在案,出借军粮者,还京后加倍偿还,并重赏!”
朱瞻基初听时,倒吸口凉气,此人原来不仅会奉迎,居然还会触怒龙威,竟然想到动用皇爷爷储粮?
然而再往下听,不由为
身戎装在身天子,面色沉静,招招手:“基儿,朕正要同杨学士讨论军粮饷之事,你也来听听!”
“是!”朱瞻基行礼后坐在东侧,朱棣赐座,杨荣谢恩后在西侧。
朱棣笑:“怎样?这些天,伴着皇太孙,可觉得孺子可教?”
杨荣喜上眉梢,立即起身回奏:“陛下如此说,真是折煞下官。皇太孙天资聪颖,更气宇天成。下官在皇太孙身上,分明看到陛下年少时英姿与智慧!”
“哈哈!”朱棣阵大笑,“朕小时候样子,你看到,那时候,你还在你娘肚子里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