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到已经与《自私基因》同走过生命中几乎半旅程,这实在把彻底吓清醒过来,真不知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多年,又出版七本书。每本书问世时,出版社总派四处做宣传。读者们以令人受宠若惊热情回应每本书。他们礼貌地鼓掌,提出些有智慧问题,然后排队购书。但他们让签名书却是《自私基因》。这也许有点儿夸张,有些读者还是买新书。而妻子则安慰,那些人只是刚刚发现个新作者,他们会很自然地回去寻找作者第本书,阅读《自私基因》,当然,之后他们肯定会直读到最新本书,那才是作者最喜欢“孩子”。
如果让宣布《自私基因》已经严重过时,早已被时代远远抛下,也许对这种现象会更为耿耿于怀。不幸是(在某些人眼里),没法这说。虽然有些细节已经改变,新例子正层出不穷,但除个问题(马上会来讨论)外,这本书里几乎没有任何内容存在问题,需要现在急着将它收回,或者需要向读者致歉。利物浦大学动物学教授阿瑟·卡安(ArthurCain)是20世纪60年代在牛津上学时导师,曾给予许多启发。他将1976年《自私基因》形容为“年轻人书”。这句话是他故意引用书评家对阿耶尔(Ayer,英国哲学家)书《语言、真理与逻辑》评价。当时因此而沾沾自喜,尽管知道阿耶尔曾经为其第本书中大部分内容而公开认错,也不能无视卡安暗示:段时间后,也将做同样事情。
让从重新思考这个标题开始吧。1975年时,经过朋友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Morris)帮助,将完稿部分章节交给位伦敦出版界老前辈汤姆·马希勒(TomMaschler)。们在乔纳森·凯普(JonathanCape)出版社中他房间里讨论。他表示喜欢这本书,但不喜欢标题。“自私,”他说,“是个消极单词。为什不把它叫做‘不朽基因’呢?不朽是个积极词,基因信息不朽是这本书主题思想,而‘不朽基因’与‘自私基因’听起来几乎样耐人寻味。”(现在觉得,们俩都没意识到《自私基因》刚好呼应王尔德《自私巨人》。)但现在觉得马希勒也许是对。许多批评家——特别是那些哗众取宠批评家(发现他们般都有哲学背景)——喜欢不读书而只读标题。也许这个方法足以适用于《兔子本杰明故事》或者《罗马帝国兴衰史》,但可以不假思索地说,“自私基因”标题本身,如果不包含书上大字脚注,会使人对内容产生种不恰当印象。如今,有个美国出版社无论如何都坚持要求加个副标题。
解释这个标题最好方法是标记重点。如果重点在“自私”,你便会以为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