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朝廷用兵西北以来,汉中府宋时便以府人才支应九边建厂投产新式军粮、供应军需之事。今齐王弟将安置边民之事交托儿臣,儿臣又须借汉中经济学院处士为之置房舍、工厂,教以谋生之道。由此算来,汉中教化之德极厚、学生之功极大而地方人才负担亦极重。
儿臣愿请礼部为此校拨笔款项,供更多贫寒学子读书、学技术,以俾各省兴工业、富民生,供应大军衣食器械……及收复西北草原后,安置各部归化顺民之用。
他将奏章从头到尾看几遍,又稍稍改动些词句,便交侍卫送往急递铺,加急送回京城。
如今朝廷第大计便是用兵西北,只怕户部不愿意拨银给所学院。不过礼部尚书是桓舅兄座师,念在师弟之情上,或许就能为他们斡旋,能让汉中府多截留笔款子建学校呢。
哪怕父皇都不许,至少他也要让人知道他这两位舅兄和汉中士绅百姓为这次北征付出多少心血、劳苦,绝不只是送些军粮而已。
宿,早晨又忍着困意去送天使。
桓凌想起此事便心疼,唏嘘地说:“时……宋知府已写章程,这都是他心血所结,望殿下采纳。”
那章程就落在他卧室里,大略举措已出,只差细节待填充,待他会儿取来给殿下看。
周王殿下并不计较他们是在书房还是在卧室议事,只忧虑地问道:“朝廷之意,是不叫他们在草原放牧……”
是不叫他们逐水草而居,在草原上随意奔走,但不是不叫他们养牛羊啊。
奏折送走之后,周王也放下桩心事,寻桓凌来商议安置边民钱粮如何走帐,派去凉城处士安排怎样身份和月钱。
他替宋时心疼下学生流失,说道:“安置边民事,父皇最初旨意是由军队里做,这些学生也可挂个军衔,领份钱粮。若不用军衔,便以书吏之名,不入品流,不耽搁以后科考。”
却不知要派多少学生?学校里等好学生,只怕都派出去吧?
周王替宋时
汉中府也没有草场,百姓们照样房前屋后地养着耕牛,乡间也有人家养羊,都是圈在圈里,偶尔放出去吃草,并不定要占大片草场。青草若是不够,还可以用干草、秸杆、精饲料补足。如豆粕、棉柏、羽毛都可以用膨化机膨化,出来就是又营养又易消化饲料。
周王看完那篇短而严谨凉城畜牧业及深加工产业发展可行性报告,对于草原上不能挖矿造窑担忧终于打消。
不知是出于久居汉中私心,还是单纯地偏心自家人,他看着这份报告,想更多却是汉中府牺牲甚大——
原先为着安排各府共备军粮,他们汉中已经卖出不知多少台膨化机,搭出许多专家小组到各府州指点。如今为让内附边民养好牛羊,他们竟然又要往外送机械、送人材,宋亲家培养出好学生都要送光。
他将那份文书看遍又遍,撂下文书,又寻张奏本纸,在尚未寄出密折里加几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