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终究是个传统文人,不好意思公然夸某某弟子天生夙慧、才华横溢、必定要成圣贤。他便将这念头搁下,去找崔燮,叫他在新书里加场王守仁追击火筛部,大胜而归戏。
李老师知道他们这代作者们多多少少都有托名寄心爱好,先叮嘱弟子:“就直接叫王翰林好,别寄名王维、王昌龄,他父亲自己托名王维呢,不可乱辈份。”
崔燮也心知肚明,问道:“那暗示下他们家父子双状元行不行?”
行吧。都把锦衣卫搬到大唐去,还有什不敢写?只是望远镜得模糊处理下,这毕竟是军国利器,不合传至民间。
崔燮太会处理这个问题。要没人管着,他都敢叫王圣人额上长出天眼来,不过锦衣卫现实这多年,蓦地引进个魔幻画风怕吓着读者。还是让王御史养几只通人性,会识别敌军……草虫吧。
二十岁,怕不也能如王伯安般上阵杀敌。”
那……能挡住王学士全力击养生导引高手崔岳孤呢?
他们翰林院真是藏龙卧虎,要是早放出去几个打仗去,说不定也能蹶小王子!
不光众位学士想到崔燮,王圣人在边关也想着崔燮,想着他送给自己望远镜——这东西真是神器,只要修个高高瞭望台,数里十数里外鞑贼动向直如掌上观纹,清晰可辨。
他自己上书朝廷时,就多写几句崔燮借他望远镜之惠,并请工部多做些送到边关,使每处边城堡寨都能配备上。
大军头上盘飞着几只鹰、鸽子……什鸟也不行啊,飞过去不都得让人打下来?
刘阁老看见这封奏报时,忽然想起崔燮最早建议朝廷向海商购买烧造透明玻璃法,以玻璃代替水晶石制造透镜事,不禁对李东阳说:“你家和衷总比别人细心,小处又留心省钱。先前把灰泥改成水泥也是,要弄玻璃方子也是——工部要能烧出透明玻璃,不知得省多少银子。”
好在虽然没有烧玻璃法,兵部这些年来倒也零零碎碎储些透镜,九边守将、御使、太监们还是够人分到把望远镜。小边堡台墩守军虽然没有望远镜,但年年往边关运水泥,足够他们把城墙修厚实,挡得住关外骑兵冲阵。
李东阳琢磨阵,迟疑地开口:“你说这弟子是不是真有什遇合?不然他怎就能想出把灰泥改成水泥,用水晶眼镜片儿做成望远镜、显微镜法子?”还有他从编锦衣卫连环画开始,就把海外之敌当成心腹大患奇异态度……
张国丈常说崔燮在他家祖坟旁那小山包儿上遇过仙,这虽然是无稽之谈,不过崔燮还真仿佛有几分宿慧,跟寻常人都不样。
刘首辅没那多心思,洒然笑道:“你那弟子是个状元,自然比咱们这些二甲进士不样。说不定将来不光实庵那状元儿子能做圣贤,你这状元弟子也能做个圣贤呢。你不是又叫他编连环画儿?索性叫他在书里把王伯安这段加上,叫百姓们也见识见识大明军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