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而是船身侧挂轮楫,依靠脚力踩踏来获取行船动力车船。
这几艘车船,乃是沈哲子吴中乡土打造,此前沈哲子居乡时便有此类想法并召集工匠试造,至今才建成几艘,经由濡须口线水路抵达淮境,今次还是第次正式下水作战。
其实以脚踏作为动力源在如今江东民间已经略有出现,相对于桨橹之类动力,脚踏转轮虽然构架要复杂些,但是对于动力转化要更加有效率。但是类似技术还非常简陋草率,多用于民船、货船,而且也只是辅助,并非主要动力方式。至于战船军事,对于技术要求更高,旦战斗中出现纰漏,整船战卒都要遭受灭顶之灾。
但是车船技术如果投用到军事上,意义并不仅仅只是提供另种舟船动力方式而已,更加有效动能转化,加强舟船机动性之余,同时也节省部分运力。而这部分运力,除可以承载更多战兵,还可以用来装载些大型水战利器,比如能够直接摧毁敌方战船拍竿、投石器之类,能够让战船单位战斗力得以极大提升。
沈家工匠们耗费数年之功,中间浪费大量财货,总算在当下技术条件下,将这船行技术打磨成熟,造成可用轮楫战船。不过在水战中真正能够发挥多少效用,还要实战之后才会知晓。
除淮南军本身所具有舟船之外,徐州郗鉴出于愧疚补偿,也支援淮南军些舟船,其中便包括两艘巨无霸楼船。
这两艘楼船,者名为连舫,乃是中朝筹划灭吴时,王濬在蜀中所建造大楼船,船方百二十步,将近两百米,号称自古未有。其实也没有那夸张,沈哲子亲见不过百米有余,又或许徐州军送他这艘并非最大规格,但在当下而言也是当之无愧庞然大物。灭吴之后,这大战船便也没用武之地,不乏被遗弃在沿江各镇。沈哲子也不知这艘是中朝残留,还是徐州军又比照打造。
另艘楼船,名为长安,则就不是继承自中朝,而是早年吴大帝孙权督造船式。楼船叠建五重,如果载满兵额,艘船便可载运三千兵众!
除这些战船以外,还有些桥船、戈船等用途特殊船只。桥船船身极长,主要不是用来作战,而是在水道狭窄处横船搭建临时浮桥通道,船横水道,铁索勾连两端连接岸上,浮板串联,有效覆盖距离宽达二十余丈。可以说只要不是大江、淮水这样主要水流干道,般支流浅滩都能以浮桥快速通过。
南船北骑,这是天然之南北所限,大凡南北对峙,南人或是进取不足,但如果要据地以守,也绝非什样对手都能长驱直入。所以就算石虎在颖口并没有因为轻敌致使大败,想要在淮上突破淮南水军拦截,也是极为困难。羯奴纵使时势大,但实在底蕴太浅,哪怕所聚甲士再多,想要层层突破河网密集淮中乃至于直破江东,仍是力有未逮。但成功总是使人盲目,不独石勒、石虎如此,后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