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辛苦道晖。”
因为深知运输条件不便利,沈哲子也更明白屯垦、就地解决物用重要性。五百余顷田,虽然只是粗耕,但也不能说是小数字,可以说是个好开始。
过江经营,有利有弊,好处是因为没有太多掣肘,可以放开手脚去干。坏处则是在这个不设防之地,随时都有可能有战事发生,很难获得个长期稳定发展机会。以耕养战,说起来很轻松,但实行起来还是有太多困难。
垦居住,而是作为个围绕合肥官屯区域。
后来西晋灭吴,将江东几千户迁居于此,但是因为时间太短,加上北地很快就陷入动荡中,早年过江许多人家便又纷纷逃回江东。所以这片区域仍然是开垦未足,地广人稀,只是随着中原大量人南逃,其中部分不能过江,不得不逗留于此。
沈哲子顺着杜赫所指方向望去,入眼处只看到丛生茂密芦苇,几乎看不到土色。只是在这些芦苇荡中偶或突兀耸立着寥寥几个土堡或者是木造箭塔。
只是这些建筑破损严重,残留痕迹中还能看得出建造手法有多拙劣,而且选址也都是乱七八糟,毫无道理可言,充满敷衍味道,似乎从开始就完全没有考虑过其实用性。这让沈哲子有种看到后世因为政策原因,而罔顾实际意义那些烂尾工程感觉。
庾亮大力开发南塘时候,沈哲子就在都中,深知庾亮意孤行、力排众议才促成此事,而且因此往江北投注大量人力物力,寄望可谓不小。可是如今看来,这桩布置除加重祖约猜疑和离心之外,似乎并没有什太大实际意义。
如果庾亮眼下还活着,乃至于亲自过江看上眼,原本他寄予厚望、投入大量资源防线被建设成这个样子,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构想无论高明与否,如果不能考虑到实际实施力度,都可以称之为昏聩之政。庾亮未必就智浅,但他问题是宦途太过得意,早早便获得大名,而且因为其外戚缘故,几乎没有经历过地方上任事,便高居台辅之位。看待问题或有高屋建瓴眼光,但唯独欠缺脚踏实地视角。
行人从苇塘中小路上穿行约莫大半个时辰,视野才渐渐开阔,远处已经可以看到许多尚算简陋建筑,而在这些建筑周围,便是大量已经被开垦出来土地。
“江东虽然有资用,但若完全仰仗后补,也不是长久之计。年初以来,除必要操练、巡弋之外,等也在大力垦荒。至今所垦已达五百余顷,虽然大多都是少产薄田,但轮夏收之后,已经能够满足部分耗用。如果没有大战事发生,两年之后,足堪自给。”
讲到这里,杜赫脸上不免露出几丝笑容。他在江北经营,虽然没有什大成绩,但在保持操练和战事同时,还能有如此屯垦成绩,已经算是不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