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间游历十多天,等到重阳过后,家人传信老爹将要归乡,沈哲子才又返回家里。
经历过早年次分宗,如今沈家东宗非但没有衰弱,人丁反而更加兴旺起来。这是因为大量旁支优秀人才都被吸纳过来,加上随着东宗越发煊赫,以往那些分宗族人也都不断央求,请求再归宗谱。
早年那场分宗,是为确保能够宗族上下心,减少内耗,只能将些心怀叵测族人们清扫出去。但是如今沈家已经隐隐然成吴中领袖,受到关注也多
沈家术堂,可以说是沈哲子教育产业失败产物。
早年他颇有雄心壮志,遴选出来家中批少年想要教育成为自己需要人才。但是随着他转居建康,这些少年们教育也无以为继,除其中少数几个天赋不错如马明、陈甲之类已经具体任事,剩下已经有所荒废。
对于如何安置这些少年,沈哲子也有些苦恼。虽然他们还没有达到熟读经义程度,但识字率还是不错,这在时下而言,已经算是稀缺人才。若任他们荒废下去,未免有些可惜。索性传信回家里,让三叔沈宏建个类似术堂所在安置他们。
所谓术堂,那就是不授经纬,只学庶术,简而言之,就是个职业培训学校。沈哲子很明白他并不是什技术性人才,许多技法工序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很早开始就比较注重各类技术理论记载,研究技术同时,保持着同步记载。
如今将这些记载整理出来,便是现成教材,配合着各个工坊实践,很快就能培养批批工匠人才。
而且,乡人们对这种教育方式热情极高。在他们朴素价值观中,耕织只是糊口,经义太过虚妄,这些庶务技术才是兴家根本。时间应者云集,大量人家都将子弟送来。如今,术堂所培养许多人才,已经加入到各个工坊或是农庄经营中。
早年用来培养歌舞伶人前溪庄,如今已经改作术堂,规模已经不小,甚至形成阶梯型培训体系。术堂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如果不考虑前期识字扫盲,几乎两个三个月就能培训出批合格工匠。
对于术堂沈哲子虽然没有具体经营,但识字这点却是强硬规定,甚至要求这些学员们必须要掌握简单应用文写作,才准许他们入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积累起来第手实践操作经验,继而构建个庞大理论体系,并且将识字这件事,与乡民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如此来,不独许多贫寒乡人将子弟送来,许多没有什政治资本寒门,或是无望继承家业世家庶子,都投身至术堂中来,学习技艺或是单纯攀附沈家。
沈哲子今次归乡,除看看家乡发展态势之外,也是想召集批人才送往豫州。吴中乡土发展已经上轨道,未来豫州将是经营重点,而且也是北伐真正立足点。无论是行政性,还是技术性人才,都是急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