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
身为王师主帅,陶侃第时间就得知苏峻残军覆灭消息。这意味着旷日持久叛乱终于落下帷幕,江东这片饱受战事侵扰土地上将再次秩序将临。
可是陶侃心情算不上好,反是复杂无比,五味杂陈,甚至有股淡淡失落和悲伤。其实早在月前那场决战时,他有足够手段留下苏峻,因为苏峻战败后逃窜方向就有他侄子陶臻率部埋伏在那里。可是在权衡诸多后,陶侃还是放弃战而竟全功想法,放走苏峻。
诚然通过场决战彻底解决叛乱,功勋必然更加卓著,但这对他又有什好处?如今他已经是外臣之首,进无可进,再大功勋、再大名望,不过是让时人对他更加忌惮而已。场大胜是他应尽职责,让他可无愧于朝廷托付。但若是场全胜,可能会直接将他送入台城中去,担任个有名无实三公高位。
早先历阳叛乱方兴,陶侃反应有些迟钝,态度有些摇摆,这不免会让旁人觉得他心机叵测,潜怀异志。此类传言哪怕在荆州内部,某段时间都颇多人宣扬,以致人心都有所动荡。
陶侃对此并没有过多申辩,甚至连愤怒都没有多少。他之所以会有那种表现,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看不清形势。早先苏峻遣使力劝他相约从事,老实说,陶侃点此类念头都没有。他已经忠义大半生,垂垂老矣之际,更不可能再为这种恶事。虽然最近这几年台中待他颇为刻薄,但这也不足以让陶侃生出什叛逆之心。
在这样个年代,从介寒素成长为分陕之重,抛开那些因缘际会际遇,陶侃所付出代价也是常人难以想象。他深知付出未必会有回报道理,尤其这世道对他这样出身人而言更加不公,时时刻刻将自己摆在个安全位置,已经深入到骨子里,成为他个本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味退缩和软弱,到这个年纪,总结大半生历事智慧,陶侃所得出结论就是,想要让自己安全,那就要让自己变得有用。他没有那些旧姓人家强大人脉,也没有祖辈遗泽名望,每点进步都是自己拼搏出来,归根到底句话,恪尽职守,不望非分。
对于苏峻,陶侃是不乏欣赏,因为他在这个北地悍将身上看到许多自己年轻时特质,而且苏峻所遇到机遇也比他年轻时候要优越得多。早先之所以那吊着苏峻,既不回绝,也不响应,是因为陶侃心内也在纠结。
大半生起伏奋斗让陶侃不敢进望非分,因而他绝不会起兵从乱以响应苏峻。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却又渴望苏峻这个比自己年轻时还要有优势悍将能够对时局造成些改变。说到底,他舍不得自己奋斗生功业随着他老去戛然而止。
如果背叛朝廷,是对他过往功业全盘否定。但如果时局仍是如此沉寂下去,待他百年之后,儿孙仍是堪忧。他渴望改变,但又畏惧改变,这反应在行动上,便是迟疑不决,首尾两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