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盏灯,就够升斗小民吃几年。
文官斗富很少,毕竟要注意风评。真正喜欢斗富,是那些勋贵和外戚,整天吃饱没事儿干,就靠这打发枯燥且无聊生活。
宋灵儿提
烧玻璃好像用是石英矿吧,可惜不知道烧制流程,只能询问明代烧珠工匠,自己再慢慢摸索加以改进。
如果整出玻璃,那就先制作眼镜、玻璃杯之类卖钱,顺便做望远镜让皇帝看看月亮,绝对把朱厚照这逗比搞得睡不着觉。
突然,观灯百姓们纷纷闪避,却是有人乘轿驾车过来,而且直奔王渊面前那盏大灯。
“多少钱?”个穿着丝绸奴仆问。
老板坐地起价:“五百两。”
旁边有人认出王渊,提醒老板说:“这可是翰林院王二郎,你说话注意点,不然把你摊子掀!”
老板愣愣,随即摆出笑脸,取出两盏小灯递过来:“原来是王二郎,这两盏灯,免费送给二位。”
“多少钱?”王渊道,“向来不收人财货。”
老板也不方便说出成本价,只笑道:“您看着给就成。”
王渊顺手扔出块碎银子,大概能值百来钱吧。
。
时人以谚语讽刺:“杭州风,会撮空。好和歹,立宗。”又云:“杭州风,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明朝中后期杭州货,大概相当于改革开放之初温州货,属于假冒伪劣代名词。
以上,绝非地域攻击,纯粹叙述史实。
宋灵儿问道:“你这花灯卖多少钱?”
“把灯抬走!”那奴仆直接朝后面招手,又有两个奴仆抬来箱子,箱中放着全是银子。
王渊眯眼冷笑。
京郊贼寇被清缴没几日,京城之内就在买灯斗富。
这属于观灯传统,大概从弘治年间开始,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社会风气日渐奢靡,斗富现象开始重新出现在神州大地。
每年南北二京灯市,必然有*员或商人斗富。他们会买很多价格不同花灯,十两跟十两比较,百两跟百两比较,看谁买得更多,看谁买得更精巧。
老板笑着把两盏小灯递过去,王渊拿灯却不走,而是凑近看那盏价值三百两大灯。
“这是什?”王渊盯着颗珠子问。
老板解释道:“这叫烧珠,也叫琉璃珠。要不说这盏灯值三百两呢,用料考究得很,除烧珠,还有丝、纱、明角,都是值钱好料!”
明代烧珠,其实就是低温玻璃珠,在宋代被称为“五色烧珠”或“硝子珠”。
王渊若有所思。
老板伸出三根指头:“三百两!”
王渊顿时无语:“你怎不去劫道?”
老板鄙视道:“买不起就别乱说。要先去请苏州师傅定下样式,再把广州巧匠请来京城制造,这盏灯至少得耗费半年功夫。不卖三百两,还不亏本啊?”
王渊笑道:“你把广州巧匠请来京城,总不可能只做盏灯吧?其实本钱也没那贵。”
老板被当场戳穿,立即嫌弃道:“不买就别挡做生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