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马意大利人就是都灵人。)因此,罗马会成为未来居住时间最长城市,并且又无须问自己什。
对而言,理想居住地应该是外国人生活得自在地方,巴黎就是这个理想之地。在这里娶妻成家,后来还有个女儿。妻子也是外国人,所以们家三口说着三种不同语言。切皆可改变,但们内在语言不会改变,甚至它所包含内在是比母亲子宫更加独特和权威个世界。
意识到,在这部自传中,用大量笔墨来讲述出生,以及出生后几个阶段,现在甚至倾向于更进步地回到出生前世界。这就是自传对起源进行探索风险。比如《项狄传》浓墨重彩地讲述其长辈生平经历,而等到要讲述自己生活时却无话可说。(1980)
1925年1月,卡尔维诺与父母在古巴圣曼努埃尔。
卡尔维诺舅舅和舅母,二人都是化学家。舅舅埃菲西奥·马梅利(卡尔维诺母亲哥哥)与他妻子安娜在实验室里。照片摄于1938年。
“在家族中,只有做科学研究才是光耀门楣。个舅舅是化学家、大学教授,他夫人也是化学家(其实有两位化学家舅舅,并且两位舅母也都是化学家);弟弟是地质学家,也是大学教授。”(1960)
1985年夏天,伊塔洛·卡尔维诺生命中最后几个星期,他在《美国讲稿》中如此热情洋溢地写道:写作意味着“尽可能准确地解释事物感性方面”。这是种具有遗嘱性质陈述,同时也是在宣告自己忠于工作原因。很少有作家会像卡尔维诺这样,几乎在每部作品中,都不断地对自己创作意义发出疑问:可能策略,选择内在必要性、合理性和连贯性。这种对精确追求,这种确定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无穷系列关系前提,正是“母胎里”就镌刻下、卡尔维诺携带遗传密码。这是来自父母双方以科学思维为主导密码:父亲是农学家,母亲是植物学家(正是因为共同科研兴趣使得他们在次科学交流中相识),舅舅埃菲西奥则是化学家。如果不从卡尔维诺父母出版那几百本小册子开始讲述,那就无从理解卡尔维诺。他将这些小册子存放在家中个具有“自由风格”旧橱柜中。换句话说,们要从这些丰富出版物摆放方式去理解卡尔维诺:他试图将顺序、名称、系列关系、因果关系等等框架归结为自然连续组合创造,归结为永远变化发展、持续而严格实验,这空间似乎受到某个幻想事件无限灵感支配。谈到家人科学天赋时(他弟弟弗洛里亚诺也极具科学天赋,是国际知名地质学家,也是热那亚大学教授),卡尔维诺用他那典型自嘲式口吻评判道:“是家族败类,家族中唯文人。”事实上,他作为作家所从事工作,恰恰是追随父亲脚步,力图将种由精确方法支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