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稚晖尤为卖力,不断在《新世纪》上刊登批判章太炎文章。或许是意识到吴稚晖与章太炎之间矛盾很深,孙中山就给吴稚晖写信,声称“陶(陶成章)乃以同盟会为中国,而章(章太炎)则以民报社为中国,以《民报》之编辑为彼人万世系之帝统”,暗示吴稚晖应加大批判章太炎力度。
这场愈演愈烈内讧,造成g,m阵营巨大内耗。许多g,m党人方面被迫选择站队,另方面也开始重新思考g,m策略与行动方案。1910年,光复会在东京成立总部,章太炎任正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不久之后,章太炎与陶成章等人创办《教育今语杂志》,希望用讨论学术形式宣传g,m理念。章太炎弟子钱玄同为该刊撰写发刊词,章太炎本人也用白话文在该刊发表多篇文章,比较系统地论述对于教育与学术看法。与此同时,全程目睹章太炎与孙中山之间纠纷宋教仁、谭人凤等人,对孙中山总是热衷于在边境地区策划起义做法表示异议,开始筹划在长江流域组织力量进行活动。据日本特务记录,宋教仁在当时曾认为孙中山“已是落后于时代人物,不足以指导g,m趋势”。1911年7月,宋教仁、谭人凤等人在上海成立酝酿已久同盟会中部总会,这对武昌起义爆发起到不小推动作用。章太炎后来也直言:“始,同盟会兴,从事者贸贸然未有所适,或据岭海偏隅以相震耀,卒无所就其谋。自长江中流起者,则渔父(宋教仁)与谭石屏策为多。”
如何评价这场内讧?不可否认,章太炎虽然学识丰富、思想活跃,但却长于思而短于行,不善于在错综复杂g,m形势下做出理智而冷静判断。就连陶成章也觉得“章君太炎,其人并非无才之人,不过仅能画策,不能实行”。因此,当他觉得孙中山有冷落《民报》倾向后,就立即还以颜色,显示自己坚持原则不妥协。而对于刘师培,则又中“君子可欺以方”陷阱。说到底,擅长治学人不定擅长治世,有g,m思想人不定擅长从事g,m工作。
再看孙中山。他对于g,m贡献自然不待多言。可是作为领导者,他似乎比较缺乏团结同志、包容不同意见风范。宋教仁在1907年2月日记里记载:
七时至民报社与黄庆午(黄兴)言余辞职事,庆午不应。良久,庆午忽言,欲退会,断绝关系,其原因则以□□□以己意制新国旗,而庆午以为不善,请其改之。逸仙(孙中山)固执不改,并出不逊之言,故庆午怒而退会。时诸人均在,皆劝之。余则细思庆午不快之原因,其远者当另有种不可推测之恶感情渐积于心,以致借是而发,实则此犹小问题。盖□□(按:此为“逸仙”)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心坦怀以待人,做事近于专制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今既如是,则两者感情万难调和,且无益耳,遂不劝止之。
黄兴在g,m党内素以忠厚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