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也因在战乱中不能自保,不得不丢下土地四散流亡。此后,在整个建安年间,这种人口流徙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随着三分局面逐步形成,规模有所缩小罢。
与战争结伴而行瘟疫,也是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流徙重要原因。从安帝元初六年(119)以来,瘟疫不断,董卓乱后,更加流行,甚至出现家家有死人,室室有哭声,或家尽皆丧命,或族全部死亡惨景。大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就曾说,他家族原有二百多人,后来在不到十年间死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死去占到十分之七。瘟疫无情侵袭,又给人民增添无穷灾难。
大量死亡和流徙,使得中原地区户口锐减。越是原来最富庶、最繁华地方,大抵就是后来战争进行得最为激烈地方,因而也就是户口减耗最为突出地方。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原来人烟稠密,后来都被战争破坏得荒凉不堪,甚至到路断行人地步。颍川郡鄢陵,原有民户五六万家,后来只剩下数百家;青州原有万户城邑,后来在册户数不满数百;汲郡原有民户十万、人口六十三万,后来只剩下民户三万。冀州原有人口近五百万,等到曹操打败袁绍、占据冀州时,只剩下三十多万,但还被曹操认为是个大州。当时中原户口,据估计只剩下原来十分之。到曹操统北方、曹丕称帝、曹魏已经占有十二州土地之后,陈群还在上疏中说,当时全国人口不过相当于汉文帝、汉景帝时个大郡人口。杜恕也在上疏中说:“今大魏占有十州之地,但因丧乱造成破坏,计其户口,不如往昔州之民。”曹魏建国时,已经过段时间休养生息,情况尚且如此,曹操刚定都许时情形,就不难想见。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因素,人民大量死亡,直接导致社会生产力严重破坏。加之百姓流落四方,大批脱离土地,使得劳动力缺乏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出现地广人稀、地无常主甚至无主局面。由于战乱连年,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仍,些已经耕种土地,也往往颗粒无收,或者收之不多。这样,就发生全局性缺粮问题,粮价飞涨,长安在李傕、郭汜混战期间谷斛卖到五十万钱,豆、麦卖到二十万钱;幽州谷石,钱十万;邺中大饥,芋亩,也要钱三万。在更多情况下,甚至是无粮可卖,无粮可买,形势到十分严峻地步。
面对严重粮荒,身受其害自然首先是贫苦百姓。在不少情况下,老百姓甚至连野菜也难以找到,只有饿死。在河南、河北、关中、江淮等地,还再发生人吃人现象,死者白骨堆积,恶臭满路。老百姓因无粮而饿死,劳动力锐减,反过来又加重土地荒芜、粮食无收现象,形成种恶性循环。
统治者及其军队也深受粮荒威胁。献帝在东迁洛阳途中,多次面临断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