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包含忧愁难以消除,还不如雨,因为雨总还有个停时候。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曹操虽然已经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就,但还是怀着壮志难酬深沉感慨,以致为此感到苦闷和忧惧。正是这种不满足感和危机感,驱使着曹操去为生存和发展不断奋斗。
当时,在献帝周围将领主要有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等人。韩暹和董承驻京师宿卫,杨奉驻守梁县,张杨驻守野王。这四人虽然表面上有联合关系,但彼此矛盾很大。曹操决定利用这矛盾。四人中以杨奉兵力较强,又驻守在洛阳以南,与许县临近,曹操决定先拉拢杨奉,通过早已与自己友好、这时在朝任议郎董昭给杨奉写信。信中说:“将军护卫皇帝,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回到故都洛阳,辅佐之功,举世无匹。现在天下不宁,皇位至重,必须群贤协力加以维护,不是单靠个人力量所能支撑。将军可在朝内作主,作为外援。现在有粮,将军有兵,正好有无相通,取长补短,生死与共。”
杨奉虽然兵力较强,但孤立少援。加之献帝到洛阳后,宫室早被董卓烧尽,百官只能找些柴草,靠着断壁残垣搭帐篷居住;粮食更是紧张,州郡各拥强兵,不肯接济,群臣饥乏,尚书郎以下*员都得自己出去挖野菜充饥,有就饿死在墙垣之间,有则被士兵杀死,情况已到十分严重地步。因此,曹操表示愿与杨奉合作,并拿出粮食来,自然使杨奉喜出望外。杨奉即与诸将同上表,请献帝任命曹操为建德将军,不久又升迁为镇东将军,袭父爵为费亭侯。曹操先后写《上书让封》《上书让费亭侯》表示推辞,献帝不允,才又上《谢袭费亭侯表》表示接受。三份奏章言辞均颇谦卑恭顺,虽然这是这类表文基本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种虚伪姿态,但就曹操而言,这时期处事比较谦恭谨慎,这时又怀着尽力博取朝廷欢心和信任目,极有可能还是发自内心。
这时,在洛阳董承因韩暹自恃有功,专横跋扈,内心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对付,于是暗中召曹操进京。曹操得到这样机会,自然十分高兴,于是立即亲率部队赶到洛阳,朝见献帝。曹操上表请治韩暹、张杨罪,韩暹自料敌不过曹操,急忙单骑逃出洛阳,到梁县投奔杨奉。献帝因韩暹、张杨在东迁途中“护驾”有功,下令不再追究。曹操于是担负起保卫京都和献帝重任。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节”即符节,是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作凭证种信物,有它就有斩杀违犯军令者权力。“钺”是古代种像斧兵器,这里指帝王所专有、代表征伐之权种斧钺,多以金银为饰,有它就有总统内外诸军大权。“录”即总领诸事之意,“录尚书事”实即总揽朝政。东汉以来,中央z.府中号称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首脑,实际权力在尚书台,皇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