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是:
公孙度占据辽东。刘虞、公孙瓒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曹操占据兖州。董卓、李傕、郭汜等占据司州。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张鲁占据汉中。刘焉占据益州。刘表占据荆州。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孙策占据江东。
这些割据势力为保持并不断扩大自己地盘,相互间展开旷日持久兼并战争,造成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和人民大量死亡。对于这幕惨剧,曹操后来写《蒿里行》诗加以反映: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念之断人肠。
诗篇描写关东诸将从同起兵到发生内讧、各据方、自相残杀、给百姓造成深重灾难全过程,被称为“汉末实录”。“义士”指关东诸将,“群凶”指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盟津”,即孟津,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同联盟反纣八百诸侯会合于此,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关东诸将联合起兵讨伐董卓义举。“咸阳”,秦朝都城,这里代指长安,当时献帝被董卓软禁在长安。“淮南弟”指割据淮南地区袁绍堂弟袁术,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寿春称帝。“刻玺于北方”,则指初平二年(191)袁绍等在河内私刻皇帝印玺,图谋废掉献帝,拥立刘虞为帝事。诗头四句写起兵,于客观叙述中微露欣慰、赞美之意。中六句写内讧和争权夺利,于客观叙述中透出厌恶痛恨之情。后六句写军阀混战造成恶果,抒发对人民苦难深切同情。这是曹操这时期思想感受真实再现,委婉地表达他要削平战乱、建立个统国家决心和愿望。
关东诸将散伙后,曹操独力难支,孤掌难鸣,想要再去西讨董卓已经不可能。这时鲍信向曹操提个建议,说:“现在袁绍以盟主身份乘机发展个人势力,必将造成新祸乱,成为第二个董卓。如果现在除掉他,们力量还不够,不仅达不到目,自己还有可能陷于危险。不如先向黄河以南发展势力,以等待形势变化。”
曹操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当即予以采纳,付诸实施。这样,曹操同其他关东诸将样,也走上发展个人势力道路。不过,曹操这样做与其他人相比还是有所不同。是他确为客观情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做,不这样做就不仅不可能消灭董卓,相反连自身生存也将成为问题。二是不难看出,曹操这样做目,仍是为在站稳脚跟、积蓄足够力量之后去消灭董卓,并消灭可能成为第二个董卓其他割据者。这是曹操比其他关东诸将要高出筹地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