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招致批评地方也是成功原因。你做哪些创新?
●1961年有版《深夜歌声》(Voce'enotte),准备收录进45转黑胶唱片《说爱他》(JustSayILoveHim,1961)。在改编那首歌时候,想法是用琶音2来为马蒂诺歌声伴奏,也用上些贝多芬《月光》和声部分,把整首歌做成夜曲3形式。在两年之后《那不勒斯》那张唱片里,换种做法,决定在《太阳》('Osolemio)第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插入段卡农4,这样就有种重叠效果。当人声在唱副歌部分时候,人们会察觉到背景音乐中有弦乐在演奏同段旋律,就好像段记忆在脑海中回放。
○在这版《太阳》中,除卡农曲式,在开头和结尾处,好像还听出点奥托里诺·雷斯皮吉(OttorinoRespighi)影子。
隐约看见条红线5,把好几种改编自那不勒斯音乐歌曲串在起,比如费鲁乔·塔利亚维尼(FerruccioTagliavini)唱《昨日之歌》(Lecanzonidiieri,1962),还有马里奥·兰扎(MarioLanza)唱过那些歌:几乎形成个“那不勒斯—莫里康内—雷斯皮吉轴心”。你和他音乐之间有什联系吗?
●很爱他三首交响诗,
会变成习惯,变得保守。
如果个人只是按照自己习惯去创作,他将在探索之路上寸步不前,更不会有什新发现。他会不断重复,他会习惯性地踏上安全之路。如果他迷失在单纯技巧之中,迷失于常规做法和机械复制,迷失于已经掌握能力,并且只是被动地使用这种能力,他就只能重复,仅此而已。
想说是,追求纯熟技巧当然是神圣、无可置疑,但是也要给实验和探索留下同样多空间。
○明白。那你改编作品和同时期其他作品相比,以及和当时常规做法相比,有哪些明显不同之处呢?
●会以歌曲原始旋律为中心,保持编曲独立性。
就这点来说,考虑不仅仅是给歌手,或者相关乐段准备件合适“外衣”,考虑是个独立部分,它和原有乐段既可互补也可叠加,同时还要和歌词相呼应(如果有歌词话)。
这种做法在几首曲子中非常明显,比如和米兰达·马蒂诺(MirandaMartino)合作三张33转黑胶唱片,其中两张是那不勒斯歌曲集,另张是意大利经典金曲集。
○能详细讲讲这次合作吗?
●那是在RCA最早批合作项目之,也是持续时间最长次:从1959年开始到1966年。
在和马蒂诺合作那些合集中,提出些先驱性改编方法,采用得比较隐晦,但还是受到激烈批评,尤其是来自那些最“正统”那不勒斯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