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那个大礼堂里座无虚席。海森堡被迫坐在走廊上听薛定谔演讲,边还在咬着指甲。他没能忍到结束,薛定谔刚讲到半,他就跳起来,在众目睽睽之下跑到讲台前,高喊道,电子不是波,亚原子世界根本没法视觉化,“它比想象怪多”!在场百来名听众狠狠嘘他,哪怕薛定谔本人请求,让他讲讲看,也没有个人要听他讲话——这个年轻人上来就要求大家忘掉脑中任何关于原子图像。要像海森堡那样看待事物是需要心理准备,而没有人做这种准备,所以,当他把反对薛定谔理论条条理由写满黑板时,人们把他推出会场:他要实在太多。要抵达物质最小尺度,就非得抛弃常识吗?这个年轻人就是嫉妒。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薛定谔思想让他发现彻底黯然失色,也否定他在历史上
关于薛定谔方程物理意义,越想越觉得恶心。他写东西几乎没有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坨屎!
——沃纳·海森堡写给沃尔夫冈·泡利信
引子
九二六年七月,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去慕尼黑,去宣讲从人类大脑中生出最优美,同时也是最怪异方程式之。
他在夜之间成为国际巨星:他找到套能够描述原子内部发生事情简单方法。他所用公式和几百年来人们用来预测水波运动公式极其相似,做到却是件乍看起来不可能事情:在量子世界混沌中建立起秩序,照亮原子核周围电子轨道。这个方程是如此强大、优雅和奇妙,热心支持者们毫不犹豫地形容它为“超越时空”。
可它最有魅力点还不是它优美,或是它能解释很大批自然现象。它之所以吸引整个科学界,是因为它能让人看到现实世界最小尺度内在发生些什。对志在探究物质基础人来说,薛定谔方程就像普罗米修斯之火,可以驱散亚原子王国里不可逾越黑暗,把直至此刻都隐藏在神秘面纱后世界给揭示出来。
薛定谔理论似乎确证,基本粒子行为是近似于波。如果它们真有这种性质话,就会遵循那些为大家所熟知和理解规律,全世界物理学家也就都应该能接受。
都应该能接受,除个人。
沃纳·卡尔·海森堡是问人借钱,才得以参加薛定谔慕尼黑讲座。在买完火车票之后,他都差点不够钱住进那家脏兮兮学生旅社。但海森堡不是普通人,他年仅二十三岁时就被认定为天才:他是第个制定系列规则、解释跟薛定谔试图解释相同事人,比奥地利人还要早六个月。
这两种理论差别不能再大。薛定谔只用个方程就描述整个现代化学和物理学,海森堡思想和公式却格外抽象,在哲学上堪称g,m,同时又极其复杂,只有极少数物理学家知道怎用它,甚至就连他们见到海森堡这套东西时也头疼不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