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里却吹来狂虐进步之风,把过去以及不断流逝当下打碎,将它们变为堆毫无价值废墟。而唯有进步本身,或者说未来完善,才是不可抗拒、不可抵挡唯历史动力。如果再用法国历史学家阿赫托戈话来说,就是“有关完善理想被时间化,有关未来和进步理念以及它们所代表开放性,逐渐并不断地与具象为个终点承诺分离。完善本身完全让步于可完善性和进步,不光是过去——这被认为已经过时,而且当下也在未来之名下变得毫无价值。当下什都不是,不过是那个若非光辉灿烂也至少是更好明天前夜,可以并且应该被牺牲掉”(Hartog2015,13)。
[瑞士]保罗·克利《新天使》(1920)
本雅明文本隐含着个重要论点,即现代性核心理念之进步主义,首先是种特殊时间意识,或者说是过去、当下与未来三者之间某种特定联系方式。那个不由自主天使,首先是历史天使,而它矛盾与两难,首先是种时间危机。19世纪以来,欧洲政治与科学变革催生各种版本历史主义(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并创造不同名目普遍性历史观。然而历史哲学家们在19世纪末迎来他们黄金时代终结。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现代性和西方文明反思成为替代性潮流,其中最重要思想动向包括对知识客观性反思,对理性深刻怀疑,美学转向以及对历史时刻多元性、特异性与偶然性激进拥抱,等等(Rose1994)。从韦伯和弗洛伊德“美学现代主义”(Hughes1974),斯宾格勒《西方没落》(2001),直到本雅明所追捧克拉格斯(LudwigKlages)和施密特,都是这时期产物,这股潮流也形塑从左翼到右翼、从前卫艺术到法西斯主义广泛思想群体。
然而,这场危机并没有随着“二战”结束而终止,部分g,m性时间实验反而在战后消失。1958年,本雅明朋友阿伦特写作《过去与未来之间》书,指出在无尽进步与无尽未来破产之后,过去与未来之间所涌现“裂隙”。她引用卡夫卡个寓言来指涉新时代时间体验和人潜在思想过程:
“他有两个对手:第个从后面,从源头驱迫他;第二个挡住他前面道路。他跟这两个敌人交战。准确地说,第个对手支持他和第二个厮打,因为他想把他往前推,同时第二个对手又支持他和第个厮打,因为他要把他往后赶。但这不过是理论上如此,因为不仅仅有两个敌人在那儿,他也在那儿,有谁真正知道他意图?其实他梦想是在个出其不意时刻——这就需要个比曾经有过任何黑夜更黑夜晚——跳出战场,凭着他在战斗中经验上升到个裁判位置,旁观他两个敌人彼此交战。”(阿伦特201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