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如果回答“比较政治学”时候,对方往往就在礼貌微笑中陷入沉默。为什?大约是因为大多数人不知道“比较政治学”是干什,听上去有点高大上,但又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怎接话。好好个“政治学”,因为加上“比较”二字,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可能有些朋友会出于直觉说,“比较政治学”,就是比较个国家和另外个国家吧?这个说法只能说部分正确但不完全正确。事实上,如果去调查全球比较政治学者研究领域,会发现,其中大多数只研究个国家或者个地区,是“国别专家”或“地区专家”,比如“拉美专家”“中国专家”“伊朗专家”等,只有很少部分是真在从事比较研究,其中进行国别案例比较更是少而又少。所以,所谓“比较政治学”,其根本特性不在于研究内容是否真在进行案例比较。
那,什是“比较政治学”?也许百个比较政治学者有百个回答,在这里分享下自己看法。理解是,比较政治学当中“比较”,与其说是种具体研究方法,不如说是种研究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政治现实当作万种可能性之来对待时,你就获得种“比较视野”。带着这种广阔视野,即使你研究对象只是个时代个国家,你问题意识却是来源于潜在比较。比如,当个人追问:“为什国家A经济发展没有带来m;主转型?”这个问题背后,实际上已经预设个通过比较才能获得观点——这个观点就是:在许多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带来m;主转型。再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追问:“为什在国家Bm;主转型带来战乱?”同样,这个问题背后也预设个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获得看法,那就是“另些国家m;主转型是和平、没有战乱”。
所以,即使是所谓国别研究专家,也往往需要通过“比较视野”获得重要、有趣研究问题,然后再将这个问题带入到对具体国家研究当中去。他得有那个“见山不是山”阶段,才能使“见山又是山”成为个境界。学者李普赛特(SeymourMartinLipset)曾说过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只懂个国家人不懂任何国家。”想他表达正是类似意思。
其实,不仅仅是学者,即使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思考,也往往需要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打开思路,因为比较产生冲击,冲击带来思考。
举个简单例子,记得小时候看电影电视时候,经常看到这样标语:“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当然,们现在不这样提,但是以前法治观念不强时候,这种说法很常见。当时,这句话如此大义凛然,看上去简直是天经地义——个人做坏事当然要“坦白”,这有什讨价还价吗?可是,直到有天,看外国电影,听到“你有保持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