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至少在婚姻市场上竞争力是非常低。也觉得卖娼、拍片就是趁着单身和年轻预支通过婚姻获得男人经济庇护。
因此直对婚姻抱有模糊距离感。后来母亲病倒和父亲照顾大约两年。在此期间有幸见证人向往专属伴侣承诺原始理由。患病期间病人当然是最痛苦而病人家属同样疲惫不堪。即使如此在生命最后时刻母亲也不愿见到或依赖和父亲以外任何人所以尽管心里很是烦躁也不得不像履行义务那样留在她身边。与病魔斗争让她失去性魅力药物也令她神志模糊几乎丧失理智和语言能力。现在回想起来多少有些明白人们想要不仅仅是形式上契约也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两者结合。
并没有因此突然想要结婚成家但比以前更理解人们为什更倾向于扩大婚姻在婚姻中创造自由而不是压缩婚姻扩大婚姻之外自由。然而如果同性婚姻和夫妇别姓成为可能让许多曾被排除在婚姻之外人也可以参与进去而婚姻之外空间又没有得到扩大话那还是有些不对劲。
与朋友私下讨论婚姻时发现身边女性想法似乎能分为两个层次。第层是“要不要利用婚姻制度”第二层是“结不结婚先撇开不谈关键是想不想建立特权伴侣关系”。换句话说聊天过程中常常出现“有伴侣者不婚”和“无伴侣者未婚”微妙差异。目前还没有结婚也没有特权伴侣关系。
至少在周围那些对婚姻制度说“不”人往往与伴侣建立比寻常夫妇稳固得多联系。也觉得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联系他们才有底气置身于制度之外。在精英人群未婚者中这种倾向尤其明显他们像波伏瓦那样认为这段关系应该会持续终生、牢不可破于是没有选择婚姻这形式。有时也会想如果是这样话对基于恋爱牢固关系没有信心也许就需要婚姻这样关系。哪怕它略有干涸至少可以维系下去。
您在上个月信中提到恋爱是同时解自己和他人过程最终能将们引向畅快“孤独”。那番话令印象深刻。边读边想也许对许多人来说那份孤独过于沉重沉重到无法用“畅快”来形容所以他们想要借助某种契约来分散注意力。如果真是这样那之所以从未有过迫切结婚意愿搞不好就是因为从未站上真刀真枪战场以至于没能达到孤独境界。也可能是拍片这件事给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痛苦引来种种批评基于这段经历在心中划掉“建立新家庭”这件事暗中借此规避遭人拒绝可能。有时也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不认真面对恋爱是因为担心只能成为性对象而无法成为恋爱对象。
婚姻也好生育也罢都没有明确选择拒绝而是拖再拖总也走不出那种别扭感觉以至于这封信也写得拖泥带水。就个人而言如果能在增加婚姻灵活性同时扩大婚姻之外世界心态也许就能轻松几分。但直到今天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