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与小学认识朋友久别重逢,聊起往事。朋友回忆充满细节,精彩纷呈,却听得头昏脑涨。
“话说,你还记得吧?”面对朋友不断询问,试图跟上她讲述,在脑海里拼命搜索,但里片空白,再怎回忆也只是瞎忙活。
“你再想想,就是那所学校后庭里花坛,在那个角落里……”朋友个劲儿地说着,却只能报以暧昧微笑。
她越是描述,越是觉得她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则像片乌云密布天空,混浊又单调。据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渐渐记不清最近事情,很久以前却会变得鲜明;可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也许是力特别差,不过好像也不只是这个原因。
读过本介绍受虐孩童经历书,从中得知,遭受虐待孩子会忘记那些。为活下去而自行封印痛苦,孩子们对这种智慧无师自通。虽没受过虐待,那些单调却昭示着童年乏味。想到幼时可怜,真想伸手抱抱她。
打记事时候起,父母就在不断地争吵。母亲感叹父亲专横,常在们跟前抱怨。还记得小时候父母吵架,和哥哥躲在伸手不见五指门后,吓得动不动。作为家中长子媳妇,母亲与祖母关系不好,而当父亲妹妹们来访,姑嫂间又会有别矛盾。据说成长于大家族中孩子因为见惯复杂人际关系,形成人生观与核心家庭长大孩子有很大区别。当时很恨独断专行父亲,如今回首,才体会到父亲作为家之主肩上所负重担与心底孤独。对无人理解他心怀恻隐。
翻看幼年时期照片,会觉得点也不可爱。那时确实是个不讨人喜欢小孩吧。如果现在遇到童年,定也会觉得她不讨人喜欢。在所有照片里,从没露出过孩子气无邪笑容。那时父亲溺爱,也吃准这点,每当他想给拍照,就摆出pose(姿势)配合。
但非要说起来,小孩不可爱,也不是小孩自己责任。
成长在被过度保护高墙之内,与附近小孩团体毫无交集。每天放学回家丢下书包,也没有关系要好邻居起玩。仅有几个朋友,也只能在约好情况下被邀请过去玩,而且只能在对方办生日会时候。虽然有哥哥和弟弟,时常跟他们玩西部片或剑戟片角色扮演游戏,但也只能待在高墙之内。因为对墙外世界心怀憧憬,很喜欢爬上墙壁,偷看邻居家院子。话虽如此,当时还没有走出高墙智慧与勇气。
因为对社会无所知,于是接受父亲安排,进入他物色中学、高中。当提出要考驾照时候,父亲说:“女孩子不要那辛苦,坐副驾就行。”心想:哦,这样啊。就遂他意。如今想来真是难以置信。父亲方针是把女孩子养在风雨不侵温室里。为反抗他而选择外地大学,是第次为自己人生做选择。之所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