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拙著《厌女症》要被翻成中文。
本书原有个副标题是“日本厌女症”,若在此代入其他国名,例如“中国厌女症”、“韩国厌女症”、“越南厌女症”,等等,那“厌女症”词将适用于各国社会。拙著是受到研究英国文学美国学者伊芙•塞吉维克《男人之间》书启发而写,所以,“英国厌女症”、“美国厌女症”,也同样存在。很遗憾,目前们还很难想象没有厌女症社会。
本书由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构成,塞吉维克提供由“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这三项要素构成理论装置非常好用。通过这个理论,们懂得“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与同性恋区别,也懂得同性恋男性被“女性化”理由。更重要是,们知道,所谓“男子气”,是通过将女人“他者化”才得以定义,即,男子气=不是/不像女人。
塞吉维克提出这个理论装置锐利明快,以至于谁都想运用来解剖自己手头材料。“喔,对,那个集团原来就是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集团”、“那个总是围着女人屁股转男人,原来有厌女症,其实是厌女症”……。读者应该会发现,即使在中国,也和日本样存在着无数可以用这个理论工具来解释现象,并且因此而感到沮丧。因为,这恰是男人点都没有试图改变证据。因为,这是男人们点儿也没变证据。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充满豪迈之气口号,们是从社会主义中国学到。可是,“改革开放”之后,传到们耳里,净是什“企业喜欢男生”“女性就业难”之类,和资本主义没有两样。当得知“妇女回家”现象时,着实吃惊:日本女性希望挣脱主妇处境,难道中国女性反倒想回家当专职主妇吗?社会变化充满矛盾。女人之难,似乎不分东西,不论体制。中国有中国厌女症,期待有人来研究。
们知道,日语是种混合语言,在历史上吸取很多汉语和英语等外来词汇,其结果就是汉字假名交杂句子和用片假名表音外来语,日语这种特性,使得摄取外来概念时十分通融自如,但是也可以说,这反过来耽误外来概念日译,可同时,也懈怠对外来概念日语翻译。在日语中,feminism,misogyny等词汇,是直接使用表音符号片假名来标示,所以,当知道feminism在中文里被译为“女性主义”、women'scenter被译为“女性中心”时,曾在心中感叹不已。本书misogyny词,亦被译为“厌女症”,译语之妙,让人不禁喝彩叫好。“厌女”,当然就是种“病”那,homosocial和homosexual,又是怎区分翻译呢?实在令人兴味盎然。
厌女症这种病,不是只有男人才患,女人也会染上。厌女症这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