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
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猛干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理论派混得开。
但马克思同志告诉们,理论旦与实践结合,就会产生巨大能量,成功范例如孙承宗等,都是旷世名将。
皇太极等人及时意识到自己工作中不足,于是他们摆事实,找差距,决定普及理论。
在明朝找人来教,估计是不行,所以教育主要方法,是读兵书。反正兵书也不是违禁品,找人去明朝采购回来,每人发本,慢慢看。
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托人到关内去买,但采购员到地方,就傻眼。
像。
所谓绣像,用今天话说就是插图,且画工很好,很详细,打仗、谈事都画出来,是个人就能看明白。
后来又翻过满洲实录,也有很多插图,比如宁远之战、锦州之战,都画得相当好。
这是个比较奇怪现象,古代插图本图书很多,比如金瓶梅、西游记等等,但通常来讲,类似政治文书、历史记录之类玩意,为示庄重,是没有插图,从司马迁、班固,到修明史张廷玉,二十五史,统统地没有。顺便说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够找到司马迁版原始插图史记,或是班固版插图汉书,记得通知,多少钱都收。
疑惑很久后,终于找到答案——文化。
因为从古至今,兵书很多,什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且不说,光是明代,兵书就有上百种,是出版行业支生力军。
面对困难,皇太极们没有气馁,他们经过仔细研讨比较,终于确定最终兵法教材,并大量采购,保证发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
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后金军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阅读。
这本书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之类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方便理解,而且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共鸣——有插图。
后金是游牧民族,文化比较落后,虽说时不时也有范文程之类文化人跑过去,但终究是差点,汉字且不说,满文都是刚造出来,认识人实在太少。
但这多年,都干过些什事,必须要记,开个会、谈个话之类,个个传达太费劲,写成文字印出去,许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图版,认字看字,不认字就当连环画看,都能明白。
而在军事作战上,这点就更为明显。
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后来多尔衮,都是卓越军事家,能征善战,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属于实干派。在这方面,明朝大致相反,孙承宗袁崇焕都是考试考出来,属于理论派。
打仗这个行当,和打架有点类似,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进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