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倒还想得开:
“主意早就定,反正早晚都样,人家说什不碍事。”
不碍事?敢情挨骂不是你。
可这话又不能明说,于是王大人兜圈子:
“陛下主意已定,自然是知道,但外人不知道内情,偏要大吵大嚷,为皇上受此非议
“三王都不必封,再等两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册立长子。”
可是大臣们不依不饶,点也不消停,接着起哄,因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不去找皇后,皇后怎生儿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装什蒜?
万历又火,先是辟谣,说今年已经见过皇后,夫妻关系不好,纯属谣传,同时又下令内阁,对敢于胡说八道人,律严惩不怠。
这下子王锡爵为难,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凑热闹,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来想去,声叹息:也辞职吧。
说是这说,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为经历几次风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这群疯子面前,丝不挂十分危险,身前必须有个挡子弹,才好平安过日子。
皇三子登基,看到自己拥立长子密奏,必然会收拾掉自己。
而如果皇长子登基,即使他知道密奏,也未必肯替自己出头。因为长子登基,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犯不着感谢谁,到时,三王并封黑锅只有他自己背。
所以结论是:无论谁胜利,他都将失败!
明知是赔本生意,还要做人,叫做傻子。王锡爵不是傻子,自然不做。万历二十年二月,他专程拜见万历,只提出个要求:撤回三王并封。
这下万历就不干,好不容易把你拉上船,现在你要洗手不干,留下个人背黑锅,怎够意思?
于是王锡爵惨,大臣轰他走,皇帝不让走,夹在中间受气,百般无奈之下,他决定拼拼——找皇帝面谈。
可是皇帝大人虽然不上班,却似乎很忙,王锡爵请示好几个月,始终不见回音。眼看要被唾沫淹死,王大人急眼,死磨硬泡招数全用上,终于,万历二十年(1593)十月,他见到万历。
这是次十分关键会面,与会者只有两人,本来是天知地知,你知知,但出于某种动机(估计是想保留证据),事后王锡爵详细地记下他们每句话。
等大半年,王锡爵已经毫无耐心:
“册立事始终未定,大臣们议论纷纷,烦扰皇上(包括他自己),希望陛下早日决断,大臣自然无词。”
“你要收回此议,即无异于认错,如果你认错,怎办?是皇帝,怎能被臣下挟持?”
话说得倒轻巧,可惜王大人不上当:你是皇帝,即使不认错,大家也不能把你怎样,是大臣,再跟着淌混水,没准祖坟都能让人刨。
所以无论皇帝大人连哄带蒙,王锡爵偏口咬定——不干。
死磨硬泡没办法,大臣不支持,内阁不支持,唯亲信跑路,万历只能收摊。
几天后,他下达谕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