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实现团结后,经过麻贵鼓动,陈璘率军参加顺天战役,然而由于战局不利,麻贵率陆军先行撤退,水军失去支援,只得铩羽而归。
对麻贵行径,陈璘十分愤怒
〖不有将军在,谁扶国势危?
逆胡驱襄日,妖氛倦今时。
大节千人仰,高名万国知,
圣皇求如切,超去岂容辞!〗
就文学水平而言,这首诗大致可以划入打油体或是薛蟠体,还不是般
差劲,但如果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
政治水平十分高超。
,多年来,奔波于广东、云南、缅甸、福建,东征西讨,战斗经验丰富,而论人品,那就更不用说,几十年兢兢业业,从小兵干起,不走后门,不搞关系,是个不折不扣
老实人。
正因为他过于老实,没有后台,到六十多岁,才混到副总兵,且平时沉默寡言,即使受委屈,也不与人争辩。万历二十年(1592),他奉命出征,本来打
胜仗,却背
黑锅,被言官参劾免职,他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回
家。
但当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接到朝廷调令时,依然毫不犹豫地动身出发,尽管此时他已年逾七十,尽管他职务只是副总兵,尽管他即将听从
个年纪比他小,品行比他差
人(陈璘是总兵)
指挥。
就这样,两个性格截然不同人终于走到
起,他们
出现,将彻底改变无数日军
命运。
安置邓子龙后,故地重游陈璘见到
他
另
个下属——李舜臣。
前四句是捧人,作为李舜臣上级,对下属如此称赞,也真算是下
血本。
第五六句继承风范,大肆夸奖李舜臣同志众望所归,威名远扬,但这只是铺垫,核心部分在最后两句,所谓圣皇求如切,隐含意思就是劝人跳槽,建议李舜臣别在朝鲜干
,到明朝去另谋高就。
纵观全诗,捧人是为挖墙角,挖墙角也就是捧人,浑然天成,前后呼应,足可作为关系学
指定教材,写入教科书。
李舜臣被感动,于是他连夜写
几首和诗回复陈璘,表达自己
感慨。并同时表示,愿意听从陈璘
指挥,齐心协力,驱逐倭奴。
直认为,像陈璘这样
人,无论明朝兴衰与否,他都是饿不死
。
此时李舜臣刚刚得到解脱,元均战死后,他奉命重新组建朝鲜水军,虽然朝中还有很多人看他不顺眼,但眼下局势危急,这个烂摊子也只能指望他
。
李舜臣之所以不招人待见,和他本人性格有关,此人虽才具甚高,为人处世却不行,不善与人相处,碰谁得罪谁,作为下属,是十分难搞
。
但陈璘干净利落地搞定他,虽然他在国内
口粤语,官话讲得鬼都听不懂,但到
国外,也就无所谓
,反正无论官话、粤语,人家都分不出来,
概不懂。而陈璘也充分发挥
他搞关系
特长,用
种特殊
方式,与李舜臣进行
良好
沟通。
这种方式就是写诗。
到朝鲜,陈璘就写
这样
首诗给李舜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