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俞大猷率军赶到,焦头烂额胡宗宪终于松口气,感叹地对徐渭说道:这下没事,好险,好险!
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个公认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
俞大猷是个十分特别将领,在作战之前,他会仔细评估双方实力对比,如果没有必胜把握,即使情势片大好,他也绝不出击(估计这和他被整次数太多有关),但他旦准备出击,就意味着已有必胜把握。
胡宗宪十分解他这特点,所以才会如此放心,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所谓名将就是名将,和那些二流货色确实不同,俞大猷主动收缩阵型,等待徐海来攻,徐海倒也真识货,看到这个架势,感觉是个老手,不敢轻敌冒进,之后双方交战多次,徐海始终未能取胜,再也无法前进步。
俞大猷稳住阵脚,却不主动进攻,徐海尝到厉害,倒也赖着不走,双方在海上僵持着,事情似乎又回到起点。
几条船只,以示此战有进无退。
在燃烧熊熊烈火面前,徐海向着自己祖国方向,下达总攻令。
此时徐海风光无限,作为行动总策划,上万日本倭寇被他左右,陈东和麻叶也依附于他,听从他调遣。而他也从不介意用屠刀砍掉自己同胞脑袋,烧掉他们房屋,抢掠他们妻女,从他被自己亲叔叔出卖那刻起,所有道德和原则就已被彻底抛弃。
踌躇满志徐海就此开始他生中最大规模次抢掠——也是最后次。
嘉靖三十五年(1556),徐海率军抵达江浙沿海,如之前安排那样,日本炮灰们先行出发,去啃硬骨头。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俞大猷突然接到道极其怪异命令。
这是道由胡宗宪亲自发出手谕,主要内容如下:休战,撤回杭州。
在这紧要关头,怎能够撤军呢?敌军如果进逼怎办?俞大猷百思不得其解,但手谕言辞极
可这帮炮灰还没上岸,就被明朝海军挡回来,死活过不去。徐海没有办法,只好改变计划,亲率主力提前进攻,可原本不设防地方竟然变得比铁桶还坚固,抵抗十分顽强,攻击多次也未能得逞。在残酷现实面前,徐海终于意识到,自己似乎已经落入圈套。他准备退却。
然而不久后,局势却突然发生意想不到变化。
经过几轮试探,胡宗宪感到对方锐气已尽,随即命令水军即刻出发,发动对徐海反击,事后证明,他在错误时间做出错误判断。
结果让他大失所望,明军大败,这也再次验证徐海可怕,虽说损兵折将,但他打起仗来却点也不含糊,先后五次击败明军,气焰极其嚣张,陈东和麻叶也趁势发动反攻,攻破多处明军据点,沿海许多地方纷纷戒严,百姓随时准备撤离。
就在形势即将失去控制时,关键人物俞大猷出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