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个人骑着马跑到哗变士兵营地,对那些手持兵器、情绪激动人们说几句话,奇迹就发生,士兵们停止吵闹,安静地回到自己营帐。
当
可是命令不能不执行,于是大伙合计,索性闹事不干,哗变!
这下子问题严重,情况报到大同参将那里,开会征集意见:这事怎解决,谁去解决?
没人应声。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超级黑锅,这不是农民起义,而是士兵哗变,全部都是抄家伙职业打手,也不讲道理,要是跑去谈判,十有八九就把自己捐给国家(学名是为国捐躯)。
但如果放任不管,这帮人万成叛军,知根知底,带着蒙古人回来抢劫,麻烦就大,所以黑锅总得背,具体说来是总得有人去背,可是谁也不背。
在这样环境下,赵文华依然找到个盟友,这个人名字叫胡宗宪。
胡宗宪,字汝贞,徽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
胡宗宪考试成绩很般,运气却不错,他没能选上庶吉士,分配到地方当县官,不久后因年度考核优良,升为御史,巡视宣府、大同。
之所以说他运气好,是因为在明代朝廷,御史是个不错行当,以骂人为主业,天不怕地不怕,想骂谁就骂谁,如果运气好,摸准政治方向,骂对人,没准还能官运亨通,飞冲天。
不过胡宗宪这份御史工作却有点特殊,因为宣府和大同是当时军事前线,刀光剑影,呆在这都是些粗人武夫,如果胡乱告状,没准晚上就被人趁黑给剁。
这时胡宗宪站出来,他说:去。
参将大喜,问:你要带多少人?
胡宗宪答:不用,个人去。
在短暂目瞪口呆,鸦雀无声之后,大家集体起立,走到营帐外,热情地为勇敢胡御史送别,感谢他牺牲小,成全大家背锅精神。
胡宗宪不是白痴,也没有背黑锅嗜好,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只是因为他有十足把握。
于是胡宗宪在那里老老实实地啃几年干粮,这段经历最终成就他,因为正是在那个地方,这位安静御史开始进入另个新奇领域——兵法。
在血肉横飞,生死悬于线战场,胡宗宪懂得战争法则,而蒙古骑兵烧杀抢掠、难民家破人亡、哭天抢地惨象,也让他解战争残酷。在经历血与火洗礼后,那个曾经喋喋不休、满口圣人之言书呆子,已然变成个沉默寡言实用主义者。
因为在边关表现良好,胡宗宪奉调前往浙江,担任浙江巡按,似乎是为考验他能力,就在他离开这里之前,上天给他安排次毕业考试。
当时驻守大同左卫军突然接到谕令,命令他们即刻转移驻防至阳和带,事实证明,这是个道要人命谕令。
大同已经是前线,而阳和不但更为靠前,且条件极其艰苦,当兵过得苦,好不容易在当地安个家,转眼间又要妻离子散,自然是打死不搬。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